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武术
14602700000007

第7章 武术的四大派别(2)

创派祖师是邋遢真人张三丰,张三丰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末年武当山的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又有传说,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张三丰武功深不可测,他以自悟的拳理结合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被誉为不世出的奇人,堪称武林一代宗师。他不仅是武当内家拳的祖师,也是太极拳的始祖。内家拳又分太极,八卦,形意,太成诸门,而以太极门为主。武当武功有“五不传”之戒,即“柔骨质脆,心险,好斗,狂酒,轻露”者,不可传。

武当武术的特点

此派虽然属于道教全真一派,但却直属麻衣道人、陈搏、火龙真人一系,派中弟子无须斋戒,可以婚配。因此派中分为斋戒弟子和非斋戒弟子。但是掌门人必须斋戒,门下弟子如果不斋戒便不能再继任掌门。

1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玄武”,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称,以其形似龟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稳定,又为我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

2是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晚后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

3是武当派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四是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强调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张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认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又强调“药”分内外,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养命”。而后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最终还虚而合仙道。张三丰开创武当派主要丹法着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

武当绝技创造经过

武当绝技、少林功夫,集中华武术之大成,是民族历史遗产宝库中两颗灿烂的明珠。人们根据武当与少林武术的不同特点,分中国武术为南派北派、内家外家,素有“南尊武当,北重少林”之说。少林拳奉达摩为始祖,武当拳则以张三丰为开山。

张三丰是怎样创造出内家拳的呢?这是明清以来武术界、学术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迄今为止,流行三种说法:

1真武神授。《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载,张三丰北赴汴京途中的一个夜晚,梦见真武神君降临,向他传授拳法。次日黎明,张三丰被一群拦路抢劫的强盗围住,便运用神授拳技打败了这群强盗。从此,张三丰以拳技闻名于世。

2鸟蛇斗的启示。在武当山至今流传着张三丰观“鸟蛇斗”的故事,说张三丰在“邋遢崖”看见一只鸟与一条蛇打架,每当鸟上下飞击长蛇时,蛇就蜿蜒轻身,摇着闪避,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鸟已精疲力竭,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长蛇也自由自在地钻进了草丛。张三丰由鸟蛇斗得到启发:以柔可以克刚,以静可以制动。于是,模仿长蛇的动作创造出了内家拳。

3脱胎少林拳。拳师王征南的弟子黄百家在他所着的《内家拳法》中,说张三丰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后来对少林拳进行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名内家拳。金一明所着《武当拳术秘诀》说得更为具体。他说,少林拳以五拳为精髓,以十八式为骨骼。张三丰始习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奥旨,复从而翻之,变十八式为十八字,纳五拳法入段锦。内家拳就这样诞生了。

张三丰精贯道教经书,史称他“论三教书,则吐辞滚滚,皆本道德忠孝”。他创立的内家拳技,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等的命名和路数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演绎引申而来的。内家拳博大精深,派别林立,但都奉张三丰为祖师,拳技也有着共同性的特征,即注重内功,阴阳变化,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体现在具体的应敌对抗中则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宝”修炼相吻合。实际上,学术界和武术界都已看到内家拳是邋遢道人把道教修仙方法,诸如导引、吐纳、气功等融合提炼而成的。行家们说,内家拳是道家哲学在养生之道和技击之法方面的一种实践体现。有人还具体地指出,内家拳的“十段锦”是张三丰加工改造宋元道士的修炼方法“八段锦”而来的。

由于内家拳在明代采取身教口授,我们已无法确知张三丰所创拳法究竟是什么样儿了,也就只好根据清代以来的着作去了解它的基本练法和打法。练法分练步和练手。练步以马步为主,凡18种步法;练手本为36字,历代拳家又精简为残、推、援、夺、牵、捺、逼、吸、贴、蹿、圈、插、抛、托、擦、撒、吞、吐18字,每字有四句口诀解释其寓意,如“夺”字诀云“夺字猛如虎,迎风招架中。回身势莫夺,分推气更雄”。张家拳的打法本有一首长长的歌诀,然非习武者难于领会其意,正如内家拳师所自诩的那样“铁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张家妙术工”。我们不妨看看它的打法原则。打法着眼于劲、打二字。劲有蓄劲、乘劲之别,打有等打、赶打之分。未打之先,蓄劲为主;已打之后,乘劲为佳。开手之始,等打为优;发手之后,赶打为上。内家拳的精妙之处集中体现在“六路拳”和“十段锦”中。行家们说,六路拳和十段锦多相同处,主在练骨,但作用有所不同,六路使骨骼紧缩,十段则使之开放。六路因攻防中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位,且每个方位都有一趟拳路而得名,武术着作称这种拳法极为神妙,“一缩形周身无缝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犹如铺天盖地,使小式则为仙人变形”。足见其招法之怪异,攻守之神威。

张三丰所创内家拳技“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实践证明,习练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强体质,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炼意志的功效,同时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御外敌,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因而,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有益于人类,是遗泽后世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他将永远受到后人的仰慕。

南拳

南拳的起源

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拳”。

关于南拳的起源,从前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福建有一座少林寺,为嵩山少林的分支,人称“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人习武。康熙年间,西鲁国来犯,无人可敌,福建少林寺僧人请缨出征,大破西鲁国,班师凯旋。不久,有奸人进谗,清廷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将该寺焚毁,寺中仅有五僧幸免于难。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洪门(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传出,因此尊他们为南拳“五祖”。

事实上,清代康熙年间根本没有什么西鲁国,更没有来犯这事,当然也不会有南少林寺僧人为国出征的壮举。这是洪门中人社撰的故事。但是,福建究竟有没有一座少林寺,倒成了历史的悬案。有人认为这座少林寺在福建莆田,有人认为在福建泉州,甚至有人说在广东连平。1996年,在福建福清发现了一处寺址,陆续出土了不少刻有“少林”字样的文物。经学者初步考订,此处即为福建少林寺,其存在年代约为从北宋到清雍正年间。

关于福清少林寺与南拳拳系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座南少林寺在南拳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福建地方武功的因素。

福建民风强悍,特别是闽南一带,素以悍勇好斗着称,其聚众械斗之风名闻全国。福建地区的武功,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崭露头角。

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1504年~1580年)就是一位武术大师。

俞大猷是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他出身于军官世家,少年时学兵法,习骑射,后从李良钦学剑,成为罕见的剑术高手。在任职广东都司佥事时,俞大猷曾仅率随从数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剑术震慑多处叛民,使他们归顺。他又精于棍法,曾广教士卒,当时泉州一带的棍法几乎全是俞大猷所传。那时,泉州的剑术和棍术,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连嵩山少林寺也自愧弗如。

明末时,泉州有一位名叫定因的僧人,武功高超,曾在漳州击毙猛虎,传有弟子数百人。清军南下后,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渡海赴台湾,参加郑成功义军。

南拳拳系的形成,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