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宝典
14615400000020

第20章 《纪效新书》

作者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杰出的抗倭将领、民族英雄。

戚氏祖籍安徽定远,后定居于山东蓬莱。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继光袭职登州卫指挥金事,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从嘉靖二十七年始,在五年的时间内,他率领山东民兵春去冬归,戍守蓟门。这一段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也使他熟悉了北部边疆的形势。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升任署都指挥佥事,管理山东沿海3营24所,担负起了整个山东御倭的重任。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赴浙江御倭。鉴于明卫所军腐败无能、屡战屡败的状况,他主动请缨召募新兵,并亲自训练,终于练就了一支纪律严明、勇敢善战的节制之师——“戚家军”。此后,他指挥这支军队从浙江打到福建,又从福建打到广东,彻底消灭了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调往北方,镇守京师的北大门蓟镇。他修筑长城、增建敌台、训练车步骑营,使北部边防空前巩固起来。在他任职的十余年间,蒙古骑兵,始终不敢内犯,北部边疆出现了少有的安宁局面。

万历十年(1582),对戚继光信任有加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次年,一些对张居正改革心怀不满的官员联合上疏,进行攻击,使其死后都未免抄家之厄。戚继光因受张居正重用之故,被调往广东任总兵官。其时,广东承平已久,使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倍感无用武之地。两年后,他便怀着抑郁的心情上疏引退,回到自己的家乡蓬莱。由于清正廉洁,戚继光虽为官多年,却并无多少积蓄,晚年生活过得极为贫苦。万历十五年底,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贫病中与世长辞,终年60岁。

戚继光一生征战,却笔耕不辍。仅就军事论著而言,便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类辑练兵诸书》、《洪尚书重补戚少保南北平定略》和《莅戎要略》等多部,其中以《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影响较大。《纪效新书》有十八卷和十四卷之分,其中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既是对十八卷本《纪效新书》的修改,又融入了《练兵实纪》的精华,内容更为精粹,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为体现戚继光军事思想的精髓,我们在这里选录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的部分内容。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凡12篇,依次为:卷一《束伍篇》、卷二《耳目篇》、卷三至卷五《手足篇》、卷六《比较篇》、卷七《营阵篇》、卷八《行营篇》、卷九《扎野营篇》、卷十《实战篇》、卷十一《胆气篇》、卷十二《舟师篇》、卷十三《守哨篇》、卷十四《练将篇·附练将或问》。该书是一部以军队的训练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著作,其中许多观点是戚继光的创见,对于丰富和发展传统军事训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是练胆理论的提出和阐发。前人认识到士气对作战的重要作用,但历代兵家所重视的只是临阵激发士气而已。戚继光则明确提出了士气来源于平时训练的理论,并认为“练胆气乃练之本也”。胆气有真与客之分,“出诸心者为真气,格于物而发者为客气”。从而找到了胆气的不同来源,为胆气的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二是提出了“练将”的概念,明确指出只有通过严格的培养、训练才能造就优秀的将领。他将将领的素质概括为德、才两个方面,并提出了26条具体的要求,使练将变得切实可行。培养将领,首先要经过院校的教育,即将有志于武事的青年集中起来,入武学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儒家的经典著作、《武经七书》等兵学著书和行伍、器械、营阵等,以培养他们的品质,增长他们的军事才干。其次,“置诸桴鼓实用之间”,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其三是使军事训练思想体系化、完备化。由于“练胆”、“练将”的提出,弥补了以往训练要素不完备的缺陷,从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军事训练理论体系的诞生。军事训练包括练兵和练将两大部分。练兵包括练艺(技艺训练)、练阵(阵法训练)和练胆(胆气训练)三个方面;练将则区分为练将德与练将才两个方面。不仅如此,他还对训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作了比较全面、辩证的论述。如对于练兵与练将的关系,他认为士兵是战争的主体,没有大批训练有素的士兵,就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然而,练兵毕竟是由将领来组织进行的,没有德才兼备的将领,没有一批优秀的军事骨干,就不可能练出训练有素的精兵。因此,戚继光强调练兵与练将并重,而以练将为军事训练的关键所在。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军事训练思想已走向成熟。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现存的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十六年、二十年、三十二年刻本,明崇祯十七年刻本和一种不明时间的明刻本,此外还有一种手抄本。这些版本目前存数极少,多数已为孤本。其原因可能是《四库全书》对十四卷本《纪效新书》既未收录,也未存目,却全文收录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由于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广泛流传,这部真正集中反映戚继光军事思想的兵书却渐为后人所不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