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宝典
14615400000021

第21章 《投笔肤谈》

旧题作者西湖逸士,生平事迹不详。

本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刻本。该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的生活年代应在明洪武以后,万历以前。该书卷端题“浙江解元钟吴何守法撰音点注”。有人认为《投笔肤谈》的作者很可能是何守法。

《投笔肤谈》共分上下两卷,十三篇。各篇目为:本谋第一、家计第二、达权第三、持衡第四、谍间第五、敌情第六、军势第七、兵机第八、战形第九、方术第十、物略第十一、地纪第十二、天经第十三。它按每篇在战争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次第排列,上下连贯,自成体系。每篇之前有解题,概述本篇内容和与上篇的关系;文下有注解,既有文意训释,又有战例参证,增加了其价值。

《投笔肤谈》现存版本有明刊《音注武经七书》附刻本、《中国兵学大系》影印本、军事科学出版社《投笔肤谈译注》本等。

《投笔肤谈》理论色彩很浓,军事思想非常丰富。在战争观方面,《投笔肤谈》主张慎战、义战,以战止战,救民于水火而又不劳民。它特别重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指出了战争危害民众的五种表现:“三时弛务,妨民之农。隶籍充伍,妨民之业。军需辎重。妨民之财。擐甲冠胄,妨民之力。鼓行搏斗,妨民之生。”它认为只要进行战争,这五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它主张在不得已进行战争时,要要尽量减少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它主张“兵以销兵,然后兴兵;战以止战,然后合战。”最理想的方法是:“拔敌之城而非攻也,致敌之降而非围也,寝于庙堂之上而非战也,散于原野之间而非守御也。”它还认为用兵的关键是合乎名和义,主张师出有名,进行义战。它说的“义”有特定的阶级内容,目的是收揽人心,但也有维护民众利益的一面。它主张自己一方面要首先打起正义的大旗,而把恶名加给敌人。

在作战指导方面,它主张先使自己一方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图制胜敌人。认为“用兵之道,难保其必胜,而可保其必不败。不立于不败之地,而欲求以胜人者,此侥幸之道也,而非得算之多也。”它强调行军时要警惕敌人截击,驻军要防备敌人逼近,前进要考虑退路,在国外作战要照顾国内。对敌作战主张乘敌之隙,强调要等待敌人出现破绽时再进攻它,没有可乘之隙,宁可长期相持也不莽动,以免陷于被动。

《投笔肤谈》重视人心士气在作战中的作用。它在论述了攻防形式和机变以后指出:“攻守实要于无形也,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所以,它特别强调争取敌我双方的人心,要求“可使敌兵知吾之仁,而不可使吾兵知敌之仁。可使吾兵知敌之暴,而不可使敌兵知吾之暴。”因为若使我军知道敌人仁慈,就可能引来军队溃散。它也从争取人心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极力反对临阵用刑罚威吓士卒,战前用杀戮显示威严,认为这样做“足以失士之心而激之变”。

在治军方面,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任用。它认为“且三军之势,如人一身。大将,心也;士众,四体百骸也。”它认为将帅有能在庙堂之上出谋定计的儒将,有能在战场上折冲千里的武将,有通晓天文地理、文武双全的大将,他们都是“国之柱石,民之司命”,“君王”一定要选择这样的将帅,并要给他们机断行事的指挥大权。它还重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求上级关心爱护下级,下级拥护上级;将帅要加强对军队的训练,并要身先士卒,关心爱护部下,严格治理军队,防止军队骄纵,玩忽职守等。

《投笔肤谈》贯穿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战争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经济上要有力量,天下一切飞翔的、潜藏的、运动的、静止的有形之物,都是用兵所依赖的物质基础,都应该了解、掌握和利用。它认为用兵要首先了解敌情,既要通过间谍获取情报,又要根据敌人的动态获得变化的情报。它明确指出,阴阳占卜是惑世诬民之术;同时它又认为阴阳占卜军中不能废,因为可以辅助用兵,用以迷惑敌人。它初步认识到了战争是一种剧烈变化的事物,注意到了战争中各种矛盾的对立及其相互转化,对于敌我、攻守、进退、难易、虚实、利害、胜败等战争中的各种矛盾能够从两方面阐述问题。

《投笔肤谈》是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军事问题的兵书,有重要军事学术价值。但也要看到,它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它一边反对相信阴阳占卜,称其为“惑世诬民之术”,同时又认为“亦有自然之天命”,“天命之不可违,而非人谋之所能为也”。《车营叩答合编》

作者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别号恺阳,祖籍河南,世居直隶保定府高阳(今属河北),明末著名的军事家。

孙承宗幼时受家庭环境影响,好学敏求,博览群书,凡儒家经典、兵家著述无不在其涉猎范围之内。青年时代便获得了广博的知识,“穿凿古今,蔚为硕儒”。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进大中允,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泰昌元年(1620),入内廷,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得到皇帝赏识。

这时,辽东战火越烧越旺,后金自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胜利后,又连下开原、铁岭。孙承宗身在内廷,却时刻关注着辽东的形势。他每论前方局势,无不切中要害,因以“知兵”而闻名。天启元年(1621),后金攻占沈阳、辽阳等70余城堡,满朝为之震惊,群臣皆推荐孙承宗主辽东军事。但熹宗皇帝实不愿孙承宗离开。便派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熊廷弼赴辽东后,因巡抚王化贞从中作梗,内部失和,给后金以可乘之机。次年,明军节节溃退,连失广宁等40余堡。在此形势下,孙承宗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主兵部,治理辽东军事。后不久,自请督师辽东,得到熹宗的同意。同年八月,他以原官督师山海关,兼管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事。

他雷厉风行,整饬辽东防务,罢免庸弱无能之辈,破格启用了鹿善继、马世龙、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建立起了有效的指挥系统;淘汰老弱,选练精兵,造就了一支由车营、水师、火营、前锋、后劲营等组成的精锐部队;修筑城堡,加固工事,建立起自宁远至山海关的多层次防御体系;招抚辽人,稳定人心,以为固守之计。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明军声威复振,辽东局势也因之出现了根本转机。但随着孙承宗屡建功勋、声威日著,魏忠贤等人却屡进谗言,横加迫害,使孙承宗被迫于天启五年去职还乡。接替孙承宗的高第到任后,认为关外必不可守,下令军队尽数撤入关内。但袁崇焕坚决维护孙承宗的部署,拒不执行撤军命令,并相继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两次重大胜利。这说明孙承宗以守为战、且战且守决策是正确的,其整饬辽东防务也是卓有成效的。

后金军在宁远一线遭到败绩后,深知明辽东防线已固,遂将进攻的方向改在京师北部。崇祯二年(1629年,农历己已),皇太极率10万大军从喜峰口叩关而入,兵锋直逼京师,史称“己已之变”。危急关头,明廷再度起用孙承宗,让他以原官驻守通州,拱卫京师。后袁崇焕率军回救,与后金军血战于京郊。崇祯帝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以通敌罪将袁崇焕逮逋下狱,致使人心涣散,祖大寿率辽东明军万余人东撤,形势极度危急。孙承宗急派马世龙等持亲笔信前往安抚,使祖大寿敛兵待命。后来,各路勤王之师也陆续赶到,后金军始撤围而去。

后金军退去后,孙承宗再镇关门,二次督师辽东。他乘后金军换防之际,奇袭遵化等四城,拔除了后金军留在关内的一个钉子:又于宁锦一线修筑大小凌城,加强前沿防御。崇祯四年七月,后金乘明军换将之孙,兵围大凌城。孙承宗急赴锦州调度,但因丘禾嘉贻误战机,致使守将祖大寿粮尽援绝,献城投降。阉党借此将责任全部推到孙承宗身上,迫使他再度归隐。

崇祯十一年(1638),清军再度入关,于十一月兵围高阳。76岁高龄且早已赋闲在家的孙承宗毅然走上城头,组织军民抗敌。后弹尽粮绝,城破而亡。其子、侄及孙辈力战而死及被杀者达百余。

孙承宗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除本书外,尚有《文集》100卷、奏议30卷、督师全书100卷、《督师事宜》18卷、《历官旧记》4卷等多种著作。

《车营叩答合编》始刊于清同治八年(1869),为四卷本,其卷目为:卷一《车营图制》、卷二《车营百八叩》、卷三《车营百八答》、卷四《车营百八说》。清光绪六年(1880)印行时,将各卷叩、答、说合而为一,称作《车营百八叩合说合编》,名称虽异,内容则完全一致。为便于读者阅读,这里我们选用了清光绪六年本。

《车营叩答合编》是孙承宗与部下鹿善继、茅元仪等人讨论车营作战问题时撰写而成的。其内容涉及车营的编组方法、阵法布列、兵器配置、车步骑协同及各种天候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要领、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先秦时期,车兵曾作为主要的作战兵种而出现在战场上,但至汉以后便逐渐地销声匿迹了。明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大量火器的出现,为解决笨重的火器的机动问题,战车复被启用。便出现了新的兵种——车营。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便组建了一支集车步骑为一体的车营。明代出现的车营,实质上便是现代意义上炮兵的雏形。《车营叩答合编》作为讨论这一新兴兵种作战问题的理论专著,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观点,如强调车步骑诸兵种密切协同,主张布阵依地形、敌情等条件而灵活变化等,至今仍不失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