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典故
14621300000075

第75章 矛

用来刺杀野兽或敌人的锐器,也是远古时代人们最早的工具兼武器。开始时是用兽角或尖形的石器安装在木杆上,到了青铜时代,开始出现了尖锋两刃、后部开有安装木柄的“銎”的金属矛头。从考古资料中可以知道,商代时长矛就已被作为主要的兵器,并发展出很多的种类。战国以后采用铁制矛头,杀伤力更大。

《周礼》“五兵”中的“酋矛”和“夷矛”,据《考工记》一书的记载,前者是步卒使用的,柄长2丈(约398厘米);后者是战车上的甲士使用的,柄长2丈4尺(约478厘米)。这样长的矛恐怕很难近战,只能向前直刺,属于冲击型的武器。后来的长矛达到这个长度的就算出奇了,比如《三国志·蜀·张飞传》记载张飞用的长矛“长丈八”,按照当时的东汉1尺合今23.04厘米计算,张飞的长矛长度是414.72厘米,还短于周代车用长矛。

汉唐时期一般的长矛标准长度是8尺,略长于普通成年男子的身高(当时一般以7尺为男子标准身高)。有的更短,供骑兵单手使用,叫做“手矛”。长度达到“丈八”的一般称“槊”,或叫“铍”、“稍”。比如曹操征讨江南时,在军中“横槊赋诗”,手持的就是这种长矛。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马镫的普及,重甲骑兵可以稳坐在马背上,手持这种4米左右长度的长矛发起冲击,敌人很难阻挡。不过和后来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一样,在马上熟练使用槊是一门很难掌握的技艺,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要有相当的天赋。根据《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唐初名将尉迟敬德(即尉迟恭)、程知节(即程咬金)等都是以这种技艺闻名。比如《程知节传》称:“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尤其是尉迟敬德更是号为天下第一的马槊高手。《尉迟敬德传》称“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人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能够躲避敌人的槊,而且还能够马上夺槊。齐王李元吉也善于马槊,要亲自和尉迟敬德比试马槊。尉迟敬德建议让齐王的槊保留长矛矛头,自己使用的则去掉矛头。比试几个回合,齐王都无法刺中尉迟敬德。秦王李世民赞叹不已,问尉迟敬德:“是夺槊难还是避槊难?”尉迟敬德回答说是夺槊难。李世民就要他去夺齐王的槊。双方再次比试,才一会儿,尉迟敬德就三次夺得齐王的槊。齐王李元吉视此为奇耻大辱,埋伏下日后相害的伏笔。

唐宋时期长矛还成为“禁兵器”,只能由国家掌握,一般的百姓不得私藏长矛,尤其是稍。按照唐代法典《唐律疏议》的规定,家中私藏矛、矛肖,要判处一年半徒刑;私自制造的,加重一等处罚(判处两年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