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14623800000022

第22章 走进曼昆的世界

个人简介:

格里高利·曼昆(Gregory Mankiw,1958年—),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讲授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曼昆是一位高产学者和学术与争论的经常参与者。他的大多数著作发表在许多学术杂志上,例如:《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也有的著作发表于更普及的报刊上,例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财富》。在1992年出版的《宏观经济学》使他名声大振,连素以尖刻闻名的克鲁格曼也对此书高度评价。曼昆也是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的作者,该书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经济学初级教材。除了教学、研究和写作之外,曼昆还是国家经济研究局所属的货币经济计划部主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顾问;他还供职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考试研发委员会下设的经济学高阶水平考试委员会和国家经济研究局商业周期委员会;他从2003年到2005年担任小布什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曼昆是一位具有奇才的年轻学者。14年前,当他完成博士学业,在哈佛大学开始任教时,才20多岁,比班上多数学生还年轻。时隔不久,不到30岁的曼昆已成为了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需知,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非各个领域前三名的学术带头人莫属。作为世界上最年轻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之一,曼昆对经济研究和分析的技术运用娴熟,比如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数量分析方法。但对曼昆来说,这些手段只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乃是他对经济学思想的突出贡献。众所周知,经济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遇到极大的挑战。资本主义世界持续的滞胀,使30年代以来的主流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受到严重质疑。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纷纷登场,互相争辩,想要夺取经济学主流的王冠。在这一百家争鸣的时期,曼昆则不是放弃凯恩斯主义,而是通过自己在微观经济领域的研究,努力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一个新的、更坚实的微观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他大量吸收倾向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精华,使自己的思想升华,高于各家之言之上。曼昆随和的个人作风,也给哈佛相当严肃的师生关系吹进了一缕清风,使他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他有一个毛病:说话快如打机关枪,即使美国学生也难以听懂。这也许是因为他的思维速度太快,以至于表达总难以跟上。他开玩笑说,自己是“残疾人”,不能控制自己说话的速度。在课堂上,当学生问到他不熟悉的问题时,他从不讳言自己对某个问题缺乏研究,无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