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14623800000023

第23章 时代的骄子

能把通俗和繁琐、普通和艰深、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人,当属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他无愧于自己生长的时代,浸润于商业运作以及大众通俗文化泛滥的今天,如果只是坚守在陈旧的故纸堆里,也能够成材但肯定不是现在的曼昆。有资料记载,曼昆曾创下两个骄人的纪录:一是一本教材还没有脱手,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这个卖价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这本教科书一出版便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采用,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的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销量又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畅销书文化对于美国社会的冲击显而易见,20世纪70~80年代畅销书流行于欧美文化市场。所谓畅销书,按照畅销书研究者定义:写作首先是一种商业性写作,经济效益是畅销书写作的本质诉求。从曼昆中标经济学理论教材事件本身,可透视商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渗透到了美国的各个角落,并且也蔓延至被治学之士“垄断”的象牙之塔。曼昆因此而名声大振,这一点,关于“流行”是短暂的定语,似乎就值得现代人去深思了。用传统文化嫁接上现代文化,有时候产出怪胎,但是曼昆的魔力就在于使二者相得益彰。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例,自1948年问世以来,该书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曾风靡全世界。萨缪尔森不仅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而且还会不断创新和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每三年会根据经济学理论发展情况将新的观点和内容增加到教科书中。这一点在曼昆不断刷新自己的著作再版纪录时也表现得尤为突出,每一次新版都会有新的时代感。美国开放的学术环境为这些经济学巨子挥洒创造力提供了机会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