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日野原重明健康系列-创造生命
14636400000005

第5章 为“开放性自我”而生活

在日本,男性走出学校后,随之而来的是就职。他们终日被过重的工作所累,一天到晚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外部工作上,在家庭内部很少和孩子交流,过着一种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当然,他们更难确保为精神进行充电的时间。

为了谋求升职、增加收入、获得名誉,他们需要努力工作;为了生意,他们需要频繁社交。出于这些需要,很多中年男性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的第二人生期,无暇认真考虑自己的人生目的及意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有一天,他们迎来了退休。

退休好似离开在海洋中航行的大船,无奈地坐进单人或夫妇两人乘坐的小艇。在无尽的海面上,在大海的波涛间,退休的人只好靠自己的力量划桨前行。

因为失去生活的指南针,因为缺乏生存所必需的精神食粮,这时他们才发现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划,会感到十分迷茫。

当今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男性平均寿命77岁,女性平均寿命84岁。(参考厚生劳动省《2001年简易生命表》)曾经有人计算满60岁的人平均还能再活多少年,这种计算被称作“60岁的平均余命”。日本60岁女性的平均余命约27年,男性比女性稍短,约21年。也就是说,假设60岁退休,从社会性责任及制约中解放出来一直到死亡的预测年数,男性为21年。

退休后长达21年的时间,作为第三次人生,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计划、兴趣,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最后的人生。

已故日本心理学界的老前辈今田惠博士曾对人生的发展阶段进行心理学分析,并把人生分类为“四次诞生”:

第一次 降生时新的个体的诞生

第二次 青春期“自我”的诞生

第三次 成人式所象征的“社会性自我”的诞生

第四次 退休后“开放性自我”的诞生

四次诞生是四个“我”的诞生。

在转换向第四次的阶段,由于将责任性事务及地位传承给了年轻一代,社会性自我的性质开始萎缩。

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我们开始获得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最后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才是所谓“真正自我”的诞生。

今天的日本人,由降生到死亡,真正能够坦然生活的只有第四次人生。悉心培养在这一阶段诞生的“开放性自我”,人生才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打造出来。

既然这样,人们为什么不在退休前十年就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呢?94岁高龄的哲学家谷川彻三先生曾经说这样的话,“生是提问,死是回答。”意思是说,人生暮年之路全靠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