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阅读点亮金色年华:思想品德修养
14640500000012

第12章 自尊自爱

一、讲究仪表

元朝初年,有个叫胡石塘的人,由于书读得好,名声渐渐传入京城。元世祖忽必烈闻其名后,惜才之心顿然而生,便征召胡石塘进京应聘。

胡石塘欣喜异常,赶忙打点行李进京。这胡石塘是个顾大礼而不计小节的书生,见元世祖时,竟忘了将自己的帽子戴平。

元世祖见他这副样子,心里老大不高兴。他随口问道:“你有什么学问?”胡石塘赶紧答道:“敬告陛下,小人有治国平天下之策。”

元世祖听后冷笑道:“口出狂言!你一帽不平,何以平天下?”说罢,拂袖而去。胡石塘因此失去了被聘用的良机。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何感想?胡石塘很聪明,很有才华,也可能确有治国平天下之策,可他却因穿戴不整而损害了自己在元世祖心目中的形象,使他满肚子学问难以派上用场,真可谓因小失大,实在可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仪表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虽然这第一印象只是初次接触的表面现象,但它却对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轻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轻易不会改变的。此外,一个人的仪表还往往是人们探视这个人心灵的窗口。有人说,那些穿戴随随便便的人,说不定就是生活懒懒散散的人;那些仪表不整洁的人,很可能就是对工作和学习缺乏严肃和认真态度的人。这种说法,也许不够准确全面,但也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一般来说,我们确实可以从一个人的仪表看到这个人的某种精神、气质和作风。元世祖之所以不用胡石塘,其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

中学生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崭新的、最富有生气和希望的,我们在仪表穿戴上也要体现这一特点。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特点呢?就是要做到:

穿着上要整洁大方,不要疏忽潦草、不修边幅,或者去追求什么奇装异服。要使人们通过我们的仪表,能看到既活泼可爱又朝气蓬勃的中国新一代的形象。

二、举止端庄

如果说坐、立是人的静态形象的话,那么行便是人的动态形象了。

良好的坐姿立姿,给人以静态美;良好的行走姿势,则给人以动态美。

我们见过人民解放军行进的场面:那齐整的装束,整齐的步伐,勃勃的英姿,不是给人以雄浑壮大、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吗?这是群体动态美。

我们在电视上见过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时行走的姿态:那挺括的衣着,潇洒的步子,翩翩的风度,不是给人以简洁明快、优雅动人的动态美吗?这是个体动态美。

姿势端庄的行走,是动态美的展示!

姿势优美的行走,是动态美的创造!

正确而优美的行走姿势应当是:挺胸,抬头,目光正视前方。迈步时,脚板应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脚尖先着地,脚跟后着地,步幅要均匀;双手要随脚协调地自然摆动——迈左脚时出右手,迈右脚时出左手。这样错落有致,才会给人以美感。

懂得怎么行走是一回事,要真正学会端庄地行走却又是一回事,还需我们作出认真的努力。

在群体中尤其在队列中行走,要“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注意与前后保持一定的距离,与左右协调好步调,不要单独“冒进”,也不要左右摇摆,以免破坏群体的动态美。

要端正地行走,还得懂一点交通常识。如在路上特别是在公路、马路上走,务必严格遵守“行人靠右”的规则;同学结伴上街,不要成横队前进,以免妨碍别人的活动。如此等等,也是需要我们讲究的。

人的行为举止,往往通过手、脚、身子等的活动来完成。它是人的修养水平的外在表现。文明的举止,是文明素养良好的表现;不文明的举止,则是文明素养差的表现。

要使我们的举止显得文明、优雅,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举止与修养的辩证关系:举止反映人的修养水平,修养则影响人的举止是否文明;要讲究举止的文明,必须从根本上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等。要加强修养,也可以把“举止文明”作为努力的突破口。

其次,用“文明”的标准,对自己平时的举止进行一番切实严格的检查。可以让他人监督检查,更重要的是自我检查。通过检查,明确自己哪些举止是文明的,哪些是比较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作出努力。

第三,抓住自己最常见的一种不文明或不太文明的举止,迅速加以整改,迈出“文明”

的第一步。迈好了第一步,又能一鼓作气地做下去,实现举止的文明就大有希望了。

第四,不断用“文明”的标准,评价自己的举止,及时作出新的调控。要特别注意听取老师、同学、家人等对自己举止的肯定或否认的评价,同时注意恰当地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评价过去的举止,调控自己今后的举止。

“提高认识——对照检查——迅速整改——评价调控”,有了这样一个过程的努力,我们便一定能提高举止的文明水平。

三、热情庄重,有礼有节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博大精深的北京故宫,美丽多姿的湖畔,风光旖旎的桂林山水……加上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无数的外国游客。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把我国过去那种闭关锁国的局面彻底冲破了,许多外国朋友纷纷到中国寻找广阔的市场。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我国人民与外宾接触的机会也就多了。

作为中学生,怎样正确地和外宾交往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我们:“维护国家荣誉,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所谓“不卑不亢”,就是既不自卑,也不高傲;既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雍容大度的风格和气质,又要保持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和尊严。一般情况下,我们遇见外宾时可以微笑着点点头或招手致意,这样既亲切有礼又不失分寸。对外宾不要围观,对他们的行为举止和穿着打扮不要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因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更何况他们还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社会制度里。与外宾交往时,举止要端庄有礼,谈吐要文雅大方,既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也不过于谦恭、唯唯诺诺,更不能干出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来。应该懂得,我们中华民族不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是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聪明能干,中国对世界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完全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相媲美。中国人民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然我们的祖国目前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凭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外宾到我国来。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怀着友善的态度而来的,但我们也要警惕其中的居心叵测者。大家知道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正气凛然惩罚外国人的故事吧:20世纪20年代初,一个美国调查团的头目伙同一个英国人到西安南山打猎,打死了两头野牛。冯将军知道后,马上通知两人到军部,指出他们不经地方官允许,私自打猎是违法的。这两个外国人竟趾高气扬、强词夺理地说:“我们在中国十五年,所到之处从来没有人禁止过我们打猎!”冯将军针锋相对地说:“你们十五年没遇到官府禁止你打猎,那是他们睡着了。现在我为陕西的地方官,我却没睡着。我负有国家人民交托的保土维权之责,就非禁止你们不可!”冯将军义正词严,这两个不可一世的外国人只得低头认错,服服帖帖地接受处罚。冯将军崇高的民族气节,博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周恩来同志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请你记住:一个不热爱自己民族的人,别的民族也不会热爱他。

四、独立自主

这里,先给同学们讲一则笑话。

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了一篇《我的爸爸》的作文,里面有这样几句话:“我爸爸前几年就退休了,如今特别喜欢他那念小学的孙子,但有时却与小孙子争糖吃呢!”文字写得如何,我们姑且不论,妙就妙在老师在这篇作文后面写的批语:“请问,你爸爸的那位上小学的孙子与你是什么关系?”很显然,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这名念四年级的小学生,而是他的爸爸,文章中出现的“爸爸”是这名小学生的爷爷——文章真正作者的爸爸。老子在代儿子“捉刀”哩!

如今,儿女替父母念书、父母为儿女做作业的事,时有耳闻;而抄同学的作业,请同学代做作业,也是一种普遍现象,算不得什么新鲜事。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在学习上怕苦怕累,一遇上稍难的题目就愁容满面、叫苦不迭,既舍不得下功夫,又不愿动脑筋。于是就想走捷径,简单的题目自己做,遇上难题就抄别人做好的作业,甚至全盘照抄。有些“好心”

的同学,居然也主动地把自己的作业给他人抄。殊不知,“好心”的结果是助长了这些同学的懒惰,窒息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老师讲课的目的,不光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最终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这把“钥匙”拿不拿得到,就看学生的自觉和主动了。我们提倡在做作业时“让我想想”、“我自己来”的精神。因为思维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入深,从推论的一个环节过渡到另一个环节的过程。遇到难题,首先应尽力争取由自己来独立解决,实在有困难时才请老师、家长或同学点拨点拨。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可以肯定,这种“独立”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温伯特,大学毕业后,慕名前往当时世界物理学巨擘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研究所进修一年。可在那一年里,玻尔并没给他什么具体指导,只是指定一个原子核物理方面的课题让他研究。温伯特边学边研究,为此花费了半年时间;下半年,玻尔又交给他另一个新课题,也是他从前未接触过的。最后,两个课题都在温伯特自己的努力下独立完成并取得了成果。在后来的研究生涯里,温伯特才深刻体会到了玻尔悉心培养他独立工作能力的用心,因为这种能力使他在工作中受益极大。从这位成功者的体验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小养成按时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是何等重要。它将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工作中受益匪浅,还能培养我们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