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阅读点亮金色年华:思想品德修养
14640500000011

第11章 见义勇为

1988年7月2日,长沙市十四中学高三学生彭凯、彭昱、赵宁乘坐南去的列车,准备到他们久已向往的南岳衡山游览。列车飞速地行驶着。他们三人一面欣赏着车窗外匆匆掠过的田野风光,一面饶有兴味地谈论着。忽然,车厢里一阵骚动,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原来是七八个流氓气十足的青年,正围着三位姑娘肆意调戏。旅客们憎恶地注视这几个青年的所作所为。可是,几个青年倚仗人多,丝毫没有理睬那一双双愤怒的眼睛,依然围着姑娘们动手动脚。目睹这伙人的丑恶行径,血气方刚的彭凯等三位同学再也按捺不住,走上前去大声喝斥道:“你们太不像话了!”几个青年闻之一怔,当看清站在面前的只不过是三个学生时,便围上来毒打彭凯等三位同学。面对歹徒门的疯狂围攻,彭凯他们毫不畏惧,同歹徒们展开了英勇的搏斗,行使自己正当防卫的权利。结果,一个为首的歹徒被击中要害而当场丧命,其余的歹徒见状吓破了胆、慌忙逃窜,但是最终都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彭凯等同学敢斗流氓团伙的见义勇为的行动,受到了湖南党政领导同志和群众的赞扬,被评为“湖南省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并保送进大学读书。

彭凯等三位同学见义勇为的精神,无疑是值得每一个中学生学习的,因为,这是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青少年所应该具有的美德。

所谓“见义勇为”,就是指当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到邪恶势力侵害时,敢于挺身而出制止这种侵害的正义行动。由于种种社会因素,总有那么一些自甘堕落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践踏社会公德,以卑鄙的甚至是暴力的手段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对这种人进行迁就、退让,只会助长其恶性膨胀的私欲,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因此,凡有正义感的人,都有责任与犯罪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勇敢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犯罪分子等邪恶势力,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毕竟是极少数,因此,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敢于站出来,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声势,使犯罪分子陷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遏制他们扰乱社会、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法行为,最终迫使他们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见义勇为,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这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首先要从气势上压倒坏人。不法分子总是做贼心虚,正如年仅16岁的“特区英雄少女”符慧芳所说:“歹徒都是见不得太阳的吸血蝙蝠,我不怕。”面对邪恶,如果每个公民都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邪气自然成不了气候。如果每个人都自私怯懦、不敢斗争、明哲保身,必然助长邪恶势力的嚣张气焰,结果也会殃及自身。在邪恶面前,挺身而出的人多了,不法分子就会成为“过街老鼠”,正义就能压制邪恶,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英雄战士徐洪刚,面对四名持刀歹徒挺身而出、英勇搏斗,制止了歹徒抢劫钱财、侮辱妇女的不法行为。他在全身被扎十四刀、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没有退缩,忍着剧痛追赶逃窜的歹徒,最后昏倒在地。

他的英雄事迹催人泪下,令人肃然起敬。歹徒终于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徐洪刚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光辉诗篇,为全体公民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中学生大部分毕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特别是体格也还未发育成熟,因此,在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时,一定要注意既不能放任坏人,又要保护自身的安全。例如,在面对身带凶器的歹徒时,应设法报警,或者智斗,尽量避免以血肉之躯去抵挡歹徒的匕首、枪弹。我们崇尚见义勇为,但因为中学生力量单薄,如果缺乏制服凶恶歹徒的能力,就不要莽撞行事,以免导致无谓的牺牲。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孝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我国历史上,为人处世一向以忠孝为先。其中的“孝”,在当时不外乎是指“父为子纲”之类的封建观念。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道,已淘汰了其中消极的东西。因此,它也成为衡量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一把标尺。

孝道,或者说孝敬长辈、父母,有这样几项内容:一是在思想感情上对父母的深情爱戴,在具体行动上对父母关心体贴;二是应该听取父母的教导与指点;三是成年子女应该赡养和扶助父母。事实上,父母不但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养育了下一代,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幸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孝敬父母,是每个有良知的人必备的道德素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担任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但在繁忙中仍不忘探望生病的老母亲,抢着为母亲洗衣服,表现出孝敬父母的美德。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冲。晚上,毛泽东同志在招待所设便宴招待家乡父老。席间,毛泽东同志给老人热情敬酒,父老们个个乐哈哈地站起来谦让:“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同志笑着回答:“敬老尊贤,理当,理当!”第二天,主席向家乡老人敬酒的事,便像长了翅膀似地传遍了韶山的村村寨寨,至今传为美谈。

敬老爱幼,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要以敬养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的至敬至诚之心,去对待别人的父母和儿女。我们提倡敬老,是因为,眼前的这些老人,都曾经或正在不同岗位上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没有长辈们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另一方面,老一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养成了优良的品德和作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靠他们“传、帮、带”;更何况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年、壮年、老年,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敬老实际上又是敬重自己的明天和未来。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占有崇高的地位,受到无比的尊敬。我们中华民族一向有着尊师的优良传统,并流传着许多尊师的佳话,如杨时程门立雪,乾隆教子尊师,郑板桥写联赠师,周恩来不忘恩师,杨振宁万里寻师,等等。

其实,不仅中国人如此,世界各国都很讲尊师。

法国人把教师看成“人类智慧的天使”,对做教师的人一直有着特殊的好感。每年圣诞节这一天,学生家长都要携带一些礼品送到老师家里。每逢新学期开学这一天,学校所在地的长官和社会贤达,都得来参加开学典礼并听课。英国的火车站有条规定:教师乘车,除优先购票、优先上车外,服务员应在各方面都格外给予关照。在美国,为了极大地提高教师在公众中的形象,前总统里根毅然决定,让一名教师作为第一个游客,乘坐航天飞机邀游太空。在匈牙利,每当学生家中鲜花开放的时候,学生都要把最美丽的鲜花献给老师。前捷克斯洛伐克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取得学位或是有了某项成就的学者,都得去看望自己的启蒙者——小学教师。日本人普遍认为,教师是为全社会作出牺牲的职业,他们的师范生从考进师范学校的第一天起,就穿上教师服;而当他们踏上公共汽车时,乘客们都会自动起立让座,以示对未来教师的尊敬。在朝鲜,中小学生在路上见到老师,都恭恭敬敬地行礼;家长在路上遇见自己孩子的老师,也都会让路以示尊敬。在泰国,学生在老师面前走过,都会合十躬身,这已成为社会常理、自觉行动……

人们对教师为什么普遍这样尊敬?此中道理并不难理解。因为,教师既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也是先进思想和人类美德的传播者和培养者。教师的劳动,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强弱,也牵涉着千百万家庭的命运和前途。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传递、文明的播扬、人才的涌现、社会的进步,哪一项能离得开教师?如果说在过去长期封闭的封建社会里,尚且需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就更不能没有教师了。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尊师重教,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尊重师长,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路上碰见老师要行礼,或主动向老师问好,而不应见老师来到故意视而不见、一冲而过,或者躲避一旁;回答老师问话,要立即恭敬起立,不应磨磨蹭蹭、半天站不起来,或者站起来后身子歪歪倒倒、爱答不答;对老师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指出,但应抱诚恳和善意的态度,而不应在背后随便议论、谩骂。

古人云:“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这是先人们在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先人们留给我们治国兴邦的法宝。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让我们首先从自己做起,养成尊师的美德,并推而广之,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