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阅读点亮金色年华:思想品德修养
14640500000005

第5章 立志勤学

立志勤学是中华民族共同推崇的美德。“志不强则智不达”、“业精于勤”、“凡事勤则成懒则败”、“勤能补拙”、“学问勤中来”、“业崇惟志,业广惟勤”等古代名言,都说明立志勤奋是一切成功的阶梯。正处在学习知识阶段的中学生,立志和勤学是相辅相成的。有远大的志向抱负,能为勤学苦读提供强大的动力;勤学苦读,能为实现自己远大志向抱负提供知识基础。失去志向抱负,学习的勤奋刻苦难以持久;离开勤奋学习,志向抱负只是美丽的泡影。今天勤奋苦读不必再像前人那样“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也无须再像古人以蒲草为纸、画灰练字,但勤学立志的传统美德决不能丢。条件优越,但如果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很容易消蚀意志、流于懈怠。所以,中学生一定要用勤学立志的传统美德激励自己,刻苦磨练,持之以恒,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担负起报效祖国的重任。

我们最富有的是什么?最缺少的又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时间。“珍惜时间”,这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怎样去珍惜时间,也就是说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是摆在我们每个同学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对时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很精彩的阐述:“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这里,高尔基生动而形象地说出了时间的特性和价值,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玩味。

对于时间,我们的古人早就有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语,因此,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成功者,无一不把“惜时如金”看做通向成功的要诀。例如,20世纪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守时惜时,从不轻易让一分一秒白白逝去。有一天,正下着毛毛细雨,爱因斯坦在一座桥的桥头来回踱步,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在一张纸条上急速地写下什么东西。一位熟人见了,惊奇地问道:“您在这儿干什么?”“我应约在等一个学生,可他迟迟没来。”“这岂不是可惜了您的时间吗?”“可惜?不,我过得很有意思,我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得到了一个极妙的想法。”说完,他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小纸条叠好,放进口袋……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等人时心绪往往是最烦躁、最焦急的,而爱因斯坦却很好地处理了这段枯燥无聊的时间。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十分珍惜时间,他常常叹息岁月不居,既往不可复,因而发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如同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的感叹,勉励自己的学生爱惜时间,不断进取。学生宰予“昼寝”(白天睡大觉),他十分生气,批评这位弟子“朽木不可雕也”。可见孔子是多么地珍惜时间。我国古代有许多惜时苦学的例子,如车胤“囊萤照读”(家贫,买不起烛,便把萤火虫用袋子装好,供晚上学习时照明用),孙康“映雪读书”(晚上借雪地反射光读书),就是大家都较熟悉的典故。后来,有人将这两个事例演绎成一个笑话,说的是车胤和孙康互慕对方苦学之名而互访对方的经过:

有一天,车胤到孙康家拜访,见孙康站在屋外望着天发愣,就问孙康:“你在干什么?

为何不读书呢?”孙康答:“今天好像不是下雪天。”又一日,孙康去车胤家取经,发现车胤拎着个袋子在发呆,便问:“你这是干什么?怎么没读书呢?”车胤答:“白天为何没有茧火虫?”

这则笑话是说,两位以苦学闻名的学者,其实是无“萤”不读、无“雪”不学的学究。

显然,人们是借这个杜撰的故事来嘲讽那些表面上看似惜时好学,而实际上不会利用时间的人。我们同学当中,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吗?成天忙忙碌碌却劳而无功,想抓紧时间却又不会安排。由此可见,珍惜时间还存在一个科学安排的问题,或者说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而不能一味地死读、死啃书本。

还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天无所事事,不思上进,甚至在寻找刺激中消磨时光,听任金子般的青春年华白白流逝,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浪费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最旺、记忆力最好、接受力最强的时期,如果不珍惜时光,不发奋学习,到年老时留下的就只是一串串后悔和遗憾。如古人所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再悔也为时太晚了。

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一生勤奋治学。有一天,他望着飘落的梧桐树叶,想到自己头发全白了,却还有许多事想做而未来得及做,不禁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一首劝勉人们惜时的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一寸光阴不可轻”,说得多么好啊!为了将来少一点后悔和遗憾,请珍惜你的时间吧!

美国当代物理学家、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戴森,在回忆青年时代母亲与他的一次谈话时,感慨很深。因为那次谈话给他的教益太深了,以至终生难忘。他的母亲是一位律师,也颇有文学修养。当她发现儿子老是死啃书,不注意合理安排生活时,就告诫他,在急于成为科学家时,不要失去人的本性。她还说:“有朝一日你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却发现自己从未有时间交朋友,你将后悔莫及。”

的确,戴森的母亲以其富有哲理的方式,提出了任何一个有志成为科学家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怎样对待生活?是埋头于书案,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既致力于学问,又留意窗外的世界?当然,这个“窗外的世界”的含义是广泛的,既指人们的衣食住行,又包含了人们应有的各种精神享受、生活情趣、爱好、愿望等。有一首流行歌曲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学习——睡觉——学习的简单循环。当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后,或去球场显显身手,或往湖边漫步任思绪在天地间徜徉,或在演讲台上一展雄辩的口才,或吹箫弄笛让音符滋润疲惫的大脑……这时,我们一定会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美好。那些埋头于书本,始终不愿看一看窗外世界的同学,难道没有感到失掉了什么吗?

其实,参加社会活动和课外活动,与抓紧时间学习并不发生冲突。活动的含义,并不只是玩。参加各种活动对于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各种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列宁曾这样告诉我们:“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体操、游泳、远足,身体的各种锻炼——多方面的兴趣、学习、研究、探讨,并且所有这一切尽可能共同进行。”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这样说过:“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历史上的伟人们,很多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如美国已故总统罗斯福从八岁起就集邮,一直到他当上总统后,也从未间断,并在集邮中增加了丰富的地理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次,参谋部讨论作战计划,军事参谋们提出反击地点应该在所罗门群岛,一位军官转动着桌上的地球仪,指着那上面一处地方对罗斯福说:“总统,让我告诉您所罗门群岛在什么地方。”罗斯福答道:“不必了,请别忘记,我是一个集邮者。”可见,他很重视从集邮中学习知识。而这些集邮得来的知识,也为他的军事指挥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极好的帮助。

由此看来,我们中学生除了合理地安排时间勤奋读书外,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我们“科学安排课余活动”,这是提醒我们,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同时,还应注意合理的安排,使我们每次活动都有收获,而又不因超出了限度以致影响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