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包拯
14646200000009

第9章 三疏情词剀切

以往,因为端州俚僚骚乱、瘟疫流行,上级官员都害怕到端州来。直到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副职)钱聿听说经过包拯的治理,端州的变化很大,便一齐到端州巡察。包拯陪同两位顶头上司在端州走了一圈,还一起同游了七星岩。两位提点刑狱看到端州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分高兴,推包拯执笔题字刻石,以为纪念。于是,包拯题写了“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庆历二年三月初九日”,命工匠刻在黑岩洞口的石壁上。两位提点刑狱十分赞赏包拯治理端州的成绩,回到广州之后,立即将在端州的所见所闻,向仁宗皇帝如实禀奏。仁宗皇帝很快就下达诏命,将包拯迁殿中丞,调上京都任职。

包拯治端州成绩显著,并因此高升,这本应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包拯到了京城,草草安顿下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仁宗皇帝上了《请选广南知州疏》,包拯在奏疏中恳切陈词:

臣窃见广南知州,例差奏荫京朝官初任知县及一考者,世禄之胄,鲜敦义教,童孺之岁,便忝仕籍,未尝学政,即使司民,甫越期年,又移典郡。一邑之事尚未练悉,六条之重安可责成。地虽远郡,不可轻授。

方国家多务,调率旁午,远民困重,尤在得人。臣前在端州,具知其事。或无职官处,只知州独员管勾。其猥冗恣横之辈,唯务诛求;庸孺懵昧者,又全不晓事。民罹其害,无所诉告。提刑、转运惮其远恶,不能巡历按劾,但上下相蒙耳。

乞今后奏荫京朝官该广南知州者,于次任知县内选有治绩及举主者,方得差移。元无职官处,各选置一员,令转运、提刑司非时不得差出,所贵关掌郡事,辑宁异俗。

包拯以在端州的亲身经历以及对广南路(分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所辖的范围大约是如今的广东、广西两省)的了解,向仁宗皇帝陈述了岭南吏治的状况。他更直言朝廷在这些边远地方,一向疏于管治,往往派遣不称职的州、县官员,甚至是由广南两路转运使选派当地土人充任“摄官”,临时代理应由朝廷委派的正官职务,或是派遣一些靠父祖权势而出仕的“荫官”前来理政,甚至还经常出现缺官的现象。这些官员资历尚浅,未经练历,一个县的事务还处理不好,就去管理一个州,实在是难以胜任。一些官员猥冗恣横,贪赃枉法;一些官员庸懦懵昧,不会理政,至使民受其害。至于广南路转运使、提点刑狱这些上级官员,又怕偏远地方不安宁,极少到地方巡察、查劾,让百姓含冤受苦找不到地方申诉。包拯奏请仁宗皇帝,祈望派一些能干的、有见识的、愿意为百姓办事的官员到广南出任州、县官员,以改善广南吏治,并强调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包拯爱民之心溢于言表。

《端溪文述》说:“孝肃莅端,神明之政,史书志乘,惜不及详。读公三疏,见公指画广南,情词剀切,万世可师,足补此邦文献。”除了上文提及的《请选广南知州疏》外,“三疏”还包括《请添差广南职官疏》和《再请添差广南职官疏》。

包拯将《请选广南知州疏》上奏仁宗之后,等了一段日子还未见答复,接连又上了《请添差广南职官疏》和《再请添差广南职官疏》。可见其心之急、其情之切。

《请添差广南职官疏》说:

臣先曾上言广南东西两路诸州,元无职官处,各置一员关掌郡事。蒙下铨司,至今未闻有人注拟。以岭外遐僻,惮其地远。闻东西两路缺员甚多,其十数年无正官处,并差土人充摄。近年蛮贼侵挠,民力困竭,全籍廉干官吏绥抚。若候合入远选人及情愿者,恐卒未得便。

窃见顷年以来,广南缺官,于江浙移两任四考以上簿尉充彼县令,自后因循不行。乞令铨司检详旧例,于江浙、荆湖等处近便诸州簿尉中,选无罪犯、两任五考以上除权职官、四考以上除县令,便令赴任。如此则远官无由幸免,异俗得以辑宁。

包拯在给仁宗的奏疏中指出:朝廷曾有过将在江浙经历过两任锻炼、四次考核的正式官员派往岭南的决定,但是最终没有落实。现今应再予以实施,选派没有过失、曾两次出任县令而且经过五次考核的官员往广南出任知州;选派有两任经验,经四次考核的正式官员派往广南出任县令。他十分重视派出官员的素质,并强调要令出必行,不让派出的官员借故不去赴任,以保证广南边远的吏治能够改善,广南能够持续稳定发展。

《再请添差广南职官疏》说:

臣昨上言,广南诸州今后奏荫京朝官,该往彼知州,于次任知县内,选有治绩及举主者,方得差移,元无职官处,各选置一员,至今未行。

缘岭服之表,地最遐僻,俗性犷悍,易动难安。今又蛮贼猖狂,郡县骚扰。长吏之任,尤在得人。童孺之年,未尝学政,不当轻授。近地牧守,尚有通判职官,更相裨赞;而岭外远郡,乃令此辈独员管勾,民罹其害,无所控告,甚非朝廷求治之意也。

所缺职官,祗一十余州,每州各置一员,事理至便,望速赐行。

包拯再次向仁宗皇帝讲述广南社会不安定的状况,第三次强调选派优秀的官员到广南赴任,不要选派没有行政经验的荫官任职,又强调广南所缺官员有十多个州,每一个州至少也应选派一名有能力的官员出任知州,以改善岭南的吏治,并盼望能够尽快执行。情词更为恳切,心情更显焦急。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官员不愿意到边远的广南,仁宗皇帝也没有能够彻底解决广南缺官的问题。但是,包拯关心民瘼,关注广南,情系端民之心表露无遗。《端溪文述》对包拯在端州的事迹因“史书志乘”记录简单而深感遗憾,但也认为,包拯一到京城,就急切地“指画广南”,连上三疏,也足可以窥见包拯在端州的“神明之政”,以弥补史籍志书记载之简略。

包拯身处端州而思社稷之安危,来到京城仍为边远(岭南)操心,此三疏便是明证。在端州勤政为民,入朝廷立朝刚毅,如此贤官,自然成为黎民百姓心目中的“青天”,正直士大夫敬慕和学习的楷模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