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14664700000022

第22章 传奇蔡锷

蔡锷将军,生于1882年12月18日,卒于1916年11月8日,年仅34岁。他的原名叫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人(当今的邵阳市),是中国民国初年杰出的军事领袖。蔡将军一生十分传奇。他早年家道贫寒,父亲是一个裁缝,母亲则除了纺纱以外还每天打桌豆腐维持生计。然而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无亲可靠的普通家庭,他却可以无人提携,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民国元勋,相信与他自身的天分与努力密不可分。

蔡锷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当时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的器重和赏识,并因此与梁启超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师生情谊,深受维新思想感染。

后来,蔡锷入上海南洋公学就读(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蔡锷也于1899年赶赴日本留学,分别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然而,不过一年时间,蔡锷就随着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令人遗憾的是,起义失败。正因为这次失败,让他将蔡艮寅改为蔡锷,其寓意是砥砺锋锷,重新做起。蔡锷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怀着流血救国的大志,又再一次远赴日本,这一次他将主攻方向放在军事方面。蔡锷先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后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由于蔡锷资质聪慧过人,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名噪当时。

经过近四年潜心学习,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成归国,并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训练新军。蔡锷治军严明,技艺娴熟,深受官兵敬佩。1911年,蔡锷被任命为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当时的中国革命气氛浓厚,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但是却对革命表示认同,并表示一旦发生革命,一定全力支持。

1911年10月30日,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一起,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他也因此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并于胜利后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此时的蔡锷年仅29岁。蔡锷的就职,给当时的云南带去一片生机勃勃,他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云南上下人心所向。然而,为了矫正军人干政的时弊,他又带头自动请职,足见他一片诚心为公。

1915年,他发现袁世凯复辟帝制,狼子野心显露无遗,他首举反袁大旗“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了著名的护国战争,由蔡锷任护国军的第一军总司令。虽然,他与袁世凯私交甚好,但国家民族大义面前,他却肯切割私情,带着病亲自带领子弹不足的2000云南护国军,与号称10万的袁军决一死战,足可以见得蔡锷一片忠肝义胆。终于,在1916年春,他率的各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了袁军,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然而,天妒英才,1916年8月,蔡锷将军因喉结核病情加重去日本治病,后于11月8日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终年34岁。他成为了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孙中山先生在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蔡锷将军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不仅仅是由于他在军事上表现的才能令人钦佩,更重要的是他胸怀天下、一心为公的情怀值得世人敬仰。他将民族大义始终放在首位,危机时刻能够不顾个人安危,高举护国大旗,在外人看似“鸡蛋碰石头”的反袁战争,以寡敌众,誓与袁军一决死战,大无畏的精神可见一斑。他英年早逝,着实让国人扼腕痛心,然而他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万古流芳,令世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