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14664700000062

第62章 铁血男儿林觉民

1887年,林觉民出生在福建一个书香门第,很小的时候过继给了做学者的叔父,天资聪明。他从小就厌恶科举制度,在13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去考试,他只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几个字就交卷离开了。

1902年,福州办学堂,林觉民的叔父被看中去学堂教授国文,林觉民也有机会在学堂里学习。那个时候正是《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全国都沉浸在救国的热潮中,15岁的林觉民在这个时候发表了救国演说《挽救垂亡之中国》,他在谢家祠创办了阅报所,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后关注时事。聪明又能言善辩的他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1907年,林觉民前往日本自费留学,主要学习哲学,辅修英语和德语。在学习之外,他积极参加各种民主革命传播活动,经常自己上台演讲。他的演讲生动感人,说理论事入木三分,每次演讲的时候场内都是座无虚席。他还与立宪保皇党人展开了激烈地斗争,翻译了《六国比较宪法论》、《莫那国犯人》,他撰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告父老文》,篇篇充满了革命救国的豪情。在东京的时候,林觉民跟着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且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器重。每年假期,孙先生都派他去福建一带宣传革命以及发展组织,也称赞他“眼光远大”。在日本的留学生有的时候会聚在一起谈论国情,说到当时列强入侵使得生灵涂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他们有的不禁流下眼泪。林觉民愤慨道:“中国现在正处于危亡旦夕的时刻,身为一个男儿,就算是死了也不能在这里对着哭泣,而是应该做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啊!”

1910年11月,孙中山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广州起义的事情,指派领导人为黄兴和赵声等人。因为过去革命出现的失败,孙中山决定集结党内全部的力量。在经过了好几个月的充分准备之后,他们计划在1911年4月兵分十路攻占广州。

1911年春天,林觉民听说黄兴和赵声在香港建立了起义的统筹部,从日本赶到了香港。黄兴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这真是天助我也!运筹帷幄怎么能少了你呢!”很快,黄兴吩咐林觉民前往福建去布置起义相关的事宜,并嘱咐他一定要快去快回,尽量争取更多的福建人来参加广州起义。起义三天前,他又赶回香港迎接战友,激动的他们长谈到了深夜,回家后,他通宵写下了两封“绝笔书”。一封写给父亲,知道自己如果遇难,家里必然会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为了救全国同胞于水火,他决心舍小家为大家;另一封是给妻子的“与妻书”,他写下了自己对妻子的深爱和不舍,但是为了国家,他还是决心献身报国,希望妻子能够理解。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被编入第一路先锋队,在黄兴的率领下,猛攻两广总督大门,随后队伍遭遇了清军的抵抗,在突围时,林觉民冲杀在前面不幸中弹被捕。在狱中,林觉民依旧慷慨陈词,宣传革命主张。狱卒要他写供书,他写下了数千字的《自供状》,奉劝他们洗心革面弃暗投明。这样的行为,就连清朝的官吏都为之赞叹。为了抗争,林觉民在狱中绝食斗争,就义时年仅24岁。

面对深爱的妻子和家人,林觉民毅然参加革命,并且身先士卒冲在革命的最前沿。他相信,革命终究会成功。他在狱中宣传革命,希望能够让更多人觉醒,这样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在革命志士和中国人民心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