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14671000000046

第46章 赤壁之战时,曹操是老了吗?

“曹操的失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老了。”

——《品三国》第220页

易中天先生指出,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之一,是他老了。其实,我以为这个“可能”也不须用上;因为曹操的年龄,以及是否“老了”之说,用于此处,实在是反历史,在理论上不成立,在实际生活中也极不现实。

易先生以吴晗《论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诸葛亮、张昭》所列的年龄表为例,吴晗以此说明“青年打败了老将”。他比吴晗似要精明,认为“吴晗先生少算一个人,那就是刘备,四十七岁。但即便加上刘备,孙刘联军这边,统帅的平均年龄也只有三十四岁,正好是周瑜的年龄”。

本文就此质疑有二:

一是吴晗先生何以少算了刘备,是遗漏还是有意抹去?

二是曹操是否真的“老了”?

回答的是:一,吴晗先生是不会忘记刘备的,他既然把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二十七岁都列上了,那会不想到刘备呢?原因是吴晗写此文目的并非只谈赤壁之战,而是在当时的政治大背景下,必须是高举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大旗,古为今用。刘备年龄四十七岁,接近曹操年龄,他们是同辈的人,放上去易造成对原先命题“年轻人打倒老年人”的模糊、混淆,所以干脆不提,相反却是说“吴蜀两方的统帅,以鲁肃的年龄为最大,周瑜次之,但都比曹操小”。他之所以放上了参赞军事、三十七岁的鲁肃和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历史视角、常人见识,他俩无论如何不能算是“统帅”,恰切地说只能算是“统帅部重要成员”。但吴晗却放上了,以图说明青年群体的伟大力度。

吴晗先生的这篇文章看来是呼应了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讲话。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人大二次会议上讲破除迷信问题,在讲话里提了“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接着他举了古今中外历史上很多例子,其中也说到三国的例子:

“周瑜、孔明都是年轻人,孔明二十七岁时当军师。程普是老将,他不行,孙权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胜仗。周瑜死时才三十六岁。这里还有我的老乡黄盖,湖南零陵人,他在这个战役中立了功。”(王子今《毛泽东和中国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页)

毛泽东是非常熟悉三国历史和人物的,他在这里举例周瑜、程普,无非是说“古今有为的年轻人很多”,可从未说过曹操在赤壁之战时是“老了”,不行。这里只是吴晗先生“此一时彼一时也”的古为今用。因而此时用统帅的“年龄”比喻,只是为政治作注释而已。时隔近半个世纪,今天说史再用在“曹操失败”的一个“可能”,未免令人感到别扭了。

回答的是:二,曹操不老。要说此时“老了”,斗不过“青年人”,那么何以解说他此后十二年的复杂、曲折生涯和心路历程,而屡屡占上风?此处仅举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关中,整个战役都是曹操策划和指挥的。关中军主帅是马超。可是五十七岁的曹操,虽然常发偏头病,却打垮了三十七岁的马超,歼其主力及各路附庸人马。

俱往矣,今天如再将赤壁之战的成败与统帅年龄搭界,玩小学生的算数游戏,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延伸阅读〕

毛泽东谈赤壁之战参与者年龄

1964年底,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那时二十七岁,孙权也是二十七岁,孙策起事时只有十七八岁,周瑜死时才三十六岁,那时也不过三十岁左右,鲁肃四十岁,曹操五十三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1965年1月23日,毛泽东又一次在谈话中指出:“看起来还是青年人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二十岁,孙权更小。”

(《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第1期)

闲谈三国领导人的年龄(附吕布)

三国时期,前接东汉末年,后连西晋初期,前前后后跨度100年,写了三代或四代人。虽然“龙生龙,凤生凤”,几都是王侯豪门子孙,但也可从年龄窥出若干人物的风度和态势。

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国创业的英杰,都是年轻时立下志向,显露头角的,也是从马背上九死一生中杀出来的。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在首都洛阳出任北部尉(相当于今天的北区公安分局局长)时,只有二十岁,参加讨伐董卓,也不过三十有余,是少壮派。用现在的话说,还是符合合资企业招纳经理级干部的水准线的。当然,如果他放在统一北方、下江南、取汉中,他已是五十上下了,因而对三十而立的孙权,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因为孙权是晚辈,比曹丕(魏文帝)仅年长五岁。他在继二十六岁即逝的哥哥孙策为江东一把手时,只有十八岁,但却在二十八岁那年就当了年已四十九岁的刘备的舅爷。估计他的妹子(即《演义》取名“孙尚香”)更要年轻,如仍待字闺中,她还不会是二十开外的老姑娘。

刘备是二十七、八岁参加讨伐渔阳张纯、张举的,也有作二十四岁讨伐黄巾,因为年轻,脾气很急躁,鞭打督邮是他早年的杰作;但经过几次磨练,由外向性格嬗变为城府很深的内向性格了。他戎马三十年,方才有一席之地。但是刘备的年龄从来是脸谱化的,他和关羽、张飞从出场到结束,都是一种程式,看不出年龄的变化,这就是明清小说于人物的一个共点。

此中最为典型的是吕布。吕布在此,是另类角色。他在《演义》中是不挂胡须的奶油小生。故京剧《白门楼》、越剧《凤仪亭》以及电影《貂禅》中金山扮演的吕布,都是少年英俊,一派风流。他和貂禅,也就是元杂剧中自称是山西忻州木耳村的姑娘任红昌,据说原是恩爱夫妻,因黄巾起事而分散。黄巾故事始于公元184年,离凤仪亭要隔8年。如此说来,貂禅也要有三十开外了。按当时妇女年龄,她也是步入中年了。吕布应该更大些。据《三国志》,公元195年,吕布进徐州时就是中年人了。他称呼青春三十有五的刘备为弟,“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英雄记》)后来在辕门射戟时,有次与袁术将纪灵介绍“玄德(刘备),布弟也”。(《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可见吕布是老资格,他在黄巾起事时就冒尖了,他应该是一中年人扮相。现见的早于《演义》的元刻本平话、杂剧,吕布尊容绘相乃是挂长须的。但后世戏剧为了特塑英雄美女,就让他们缩短了年岁。好在文化形象本可任由人们捏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