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林斯特龙的《品牌洗脑》一书,开篇揭示了不少商家成功地将品牌记忆、消费习惯“植入”青少年乃至未出生胎儿的做法。营销人员早就意识到,强化特定品牌对孩子的传播,可以使后者一直保持关联记忆,从而影响其毕生的消费习惯。牙牙学语的幼儿还不识字,但只要去过一次麦当劳、肯德基,他就对那个黄色的“M”形的商标和那个白胡子老爷爷有了深刻的记忆。
许多企业都很了解并利用人类的“无意识符号”,在人们休闲的时间里、场所里投放各式品牌广告,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从而驱使人们购买。进而保持人们对品牌的忠诚度,更容易上瘾。
我们对于品牌的记忆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通过父母亲,甚至是父母亲的父母亲,影响着下一代,哪怕是下一代尚未出生。但品牌早已确定、传承。同时,商家常常利用品牌来触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从而完成“品牌洗脑”,操纵消费。不过,好在这样的洗脑早已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在如今信息开放的年代,其效果受到文化差异、群体的科学素养以及知识传播的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