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执悟2
14673400000003

第3章 《素书博弈学》——从中国经典中学中国智慧

《素书博弈学》原著名应该是《素书》。据说是秦代黄石公所著,实际上历史上有没有黄石公此人,或者说《素书》是否黄石公所著,无从考证。但这本由何晓释评,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素书博弈学》是我看到的书店里类似题解《素书》中较好的一本。也就好在“博弈”二字,极富哲理。

张良辅佐刘邦前,曾在一桥头遇见一老者,扔鞋捡鞋,连约五天后见面的老者就是黄石公。黄石公传授了张良《素书》,使得张良日后辅助刘邦兴汉中大显身手。这本奇书究竟奇在哪儿?为什么被历代评为上有道德治国之行,中有全身保命之本,次有霸业匡邦之理。这实际上应了四个字——简单明了。

《素书》全书仅六章,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字。它用简单的道理,甚至在当时看来也应该是直白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想要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基础、修身方法、处世之道、用人原则和治国治世经验。

《素书》第一章,也叫原始章第一,讲述了潜居抱道成绝代之功的道理。中心思想就是要看清形势和发展规律,形势对你有利,你当大展身手,形势不利,你当潜居抱道。

每每看到这儿,我不由想起古代名句:大泽方潜龙,中原正逐鹿。兴衰有规律,成败有定数,去留也有一定的道理,要想把握这些规律、定数和道理,就得明道、通数、审时、达理,这是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素质。

《素书》第二章叫正道章第二,主要讲道德、诚信、守职,《素书》认为:德智兼备为人中豪杰,道德足以让远方的人来归附,诚信足以让不同的人达成一致,道义足以取得众人的拥护,聪明足以鉴察群下。这样的人才是聪明俊毅之人。

行为足以成为人们的表率,智慧足以解决疑难,诚信可以使别人恪守约定,廉洁可以使人放心地让他掌管财物,这样的人才是英豪贤人。

坚守职位而不误事,信守道义而不改变,虽处嫌疑之地而不希图苟且获免,见到利益而不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去获得,这样的人才是人中之杰。

上面这三条,放在今天看来,也是可以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一个官场人士,一个成熟的企业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素书》第三章叫求人之志章第三。《素书》认为:绝嗜禁欲人无欲则刚。禁绝嗜好和欲望,就可以解除心头之累;抑止恶行,减少错误,就可以避免大的过失;少喝酒,不近女色,行为就不会有污点;远离嫌疑之地,就不会造成失误。

从古到今,有很多名人侠士,均受道、佛二家思想浸教,认为成大事者,必须先修身养性,达到清心寡欲才能对所担当的事深深投入,以至于专注忘我。我觉得这是一种修炼的境界,使我们面对纷扰的红尘,不断地磨炼身心,达到“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求人之志章第三,又谈到学习与修养的关系。“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这就叫深计远虑,具莫大之神通。

我曾经送友人《素书》,因我觉得《素书》挺简单,谁都看得懂,不过《素书》也极深奥,人生哲理几乎概莫能外。有点文化修养又身处一官半职,且经历石室者学之习之甚好。不料友人回赠我一幅书法,摘自《素书》,曰:“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段话大可作为天下人之自励。

此段可作解读:亲人仁爱,朋友正直,就可以防止你犯错误;亲近宽厚之人,恭敬有德之士,这是接引后人的方法;重用有才能的人,就容易取得成功;憎恨邪恶之人,远离谗佞之辈,就可以制止祸乱;推究历史,验于当今,心中就不会有疑惑;料事于先,思量于后,就可以应对突发之事。

此条幅我放置于办公室,常看常思,受益匪浅。

《素书》在本德宗道章第四中郑重讲了博谋忍辱,保吉祥安乐的观点。它认为: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

用现在的话来说:人要以道德修养作为一生的根本。人生中没有比足智多谋更能保持长久的了,没有比能忍受耻辱更安然无患的了,没有比修养德行更需先做的,没有比乐善好施更让人快乐的了,没有比真诚更能达到心灵相通的,没有比用心体察万物更能达到通达明理的境界,天下最吉利事情莫过于知足。

至于什么是贪鄙苟得危亡自败之道呢?《素书》说道:人生没有比欲望太多更让人痛苦的,没有比精气耗散更让人悲哀的。没有比身心变化不定、机能紊乱无序更让人难以捉摸的。最短暂的,是那些不该你得到你却得到了的东西;最昏庸的,是贪婪卑鄙;最让人孤立无援的,是自负;最使人危险的,是任用可疑的人;最能招致失败的,是私心太重。

《素书》第五章叫遵义章第五,主要讲为人做官的道理。它认为:为人处世,要尽可能敛智藏器,真人不露相;许多时候是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特别对管理者有启示的是:宽恕自己,对他人却求全责备,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天下的。自以为了不起而又看不起别人,这样的人是不能指望他善待人才的。

如果只抓住他人的过失而抹杀其功劳,自己也将衰亡。

使用人却不信任人,最终将失去人心。承诺得多,给予得少,会招致怨恨。所谓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素书》第六章叫安礼章第六。“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从上述几段论述中可看出,《素书》的语言是如此质朴、如此直白,几乎不用释成白话文,凡稍有语言功底者皆一目了然。它从个人的修身养性、积善聚福,讲到治国之道,使我常常想起在古文中经常看到的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道理如出一辙,只是应用不同。毛泽东曾有过一段至理名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于文化,于修身、齐家、治理企业,乃至国家,何尝不如此。我们凡夫俗子,唯有多学多用,常思常行。文章写至此,我还是想用《素书》那深入浅出的提示人性的近乎直白的语言作为结尾: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