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执悟2
14673400000007

第7章 《木桶定律》——国家、企业、个人均衡发展的行动指南

《木桶定律》由西武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之所以写得那么详细,是有一件凑巧的事发生。该书中,写明“木桶定律”是相关题材的中国第一本书,确实如此。据我经验,是在2005年前后,市场上开始热销各种管理类书籍。由此,这个定律、那个定律的论著可谓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手头还有一本西武编著的2004年第一版《马太效应》。这次应友人相邀,写几篇企业管理的读后感,又翻出来一本由赵佳编著的《自我提升的马太效应》,是2010年3月第一版,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两本书一对照,我哑然失笑,居然除了封面不一样,里面内容、章节、排版甚至于文字几乎一模一样。不知道,彼西武和此赵佳是否一人,但以年代看,西武比赵佳早了几年。如不是一人,则可谓“天下文章一大抄”。告诉大家这些,是我意识到,有些同类的书籍,确实应该到书店里花点时间翻翻、看看,作一对照、比较,别花了冤枉钱。

言归正传。

木桶定律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管理学上最知名的法则之一。

早几年,有一次新闻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国家领导人回答记者如何才能实现国家均衡发展的问题时,那位领导人运用木桶定律,说了一个“舰队航行定律”:一支舰队由许多艘不同功能的船只组成,决定这支舰队航行速度的不是舰队中那艘速度最快的船,而是那艘速度最慢的船。以此,来表明国家是一支舰队,其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发展最慢的,国家要发展,必须将“三农”扶持好、发展好。

同理,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任何一个区域都有“最短的木板”,它有可能是某个人,或是某个专业,或是某件事。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只不断扩容的木桶。那从这个定律还可以推出三个结论:只有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所有木板比最低木板高出的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对于这条推论,我觉得有待于商榷,木桶是自然现象,而企业是社会组织,“高出的木板”在企业中绝对不可能是单纯的“浪费”);要想增加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一个企业,或像我们这样的金融企业,一般有哪些木板呢?或者,换个角度说,决定我们企业成长、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显然,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即我们通常说的业务发展)、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合规与内部控制)、管理者的素质、企业文化等六个方面。至于资产质量与效益,都和好几块“木板”有关。那么,企业的经营成果——竞争力、利润等等就比作木桶里盛的水,这两类关系的有机结合所揭示的现象:各经营要素必须均衡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成果的最大化。

所谓均衡发展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企业各种经营要素和资源要素的均衡配置,达到企业资源应用的最优化和经营成果的最大化。“均衡配置”的工作谁来做?非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决策者莫属。我们所说的企业“木板”——或者说企业资源的各个要素,有人、资金、营销、服务、管理、环境等等,缺一不可。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第一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是我们的企业高管始终把人力资源如何配置作为第一要务的原因。

同时,我在前面讲到,所有的定律、原理都有它的科学性和普遍意义。但并非绝对真理。木桶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企业并非绝对如此。社会组织是相当复杂的构成,企业内部的因素很多,而有时候,木板的长度取决于一群人的集体操作,团队的共同努力。更何况,很多企业中,假如“木板”都一样高低的话,也不见得能装最多的水,即产生预期的最大效益,因为,还要受到外部(国家、行业等)许多政策的制约。

长期搞企业管理的人还有一个体会:企业的资源配置或者说“木板组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远不是一个静态数值可以表述可以衡量的。因为,组成企业这个木桶的那些木板本来就是非静止的,它们一直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尤其是企业的愿景、发展理念与规划、企业领导者的导向与态度。所以,我们将看到企业的管理者运用(自觉地和有意识地)“木桶定律”为企业补短防短。这本身就是木桶定律的法则意义所在,更是企业管理者、决策者们管理企业的魅力所在!

木桶定律于国家、于企业如此,对于个人的生活、事业亦如此,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或者说,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我们都说面对生活要有耐心和信心,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健康平衡的心态。对名利、家庭、事业、友情,我们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渴求什么?什么是浮华的,什么是持久的,什么是内心感受平静与幸福。内心世界是一种永恒的东西,它能装下我们一辈子的所见所求,它能让我们咀嚼和回味走过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自己的“生命木桶”是由哪几块“木板”组成,每一块的状态如何,有没有需要“补短”甚至是“换板”的。普通意义上来说,人生的短板有:恶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犯错(老在同一件事情上犯错,且频率高)、妒忌(人类的致命弱点)、贪婪、自卑、忧虑、懒惰、马虎……古希腊的智者早已在太阳神殿上留下警句:认识你自己。我们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有效地进行防短与补短。

SWOT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找到自我价值的工具。SWOT实际上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分别是长处、短处、机遇、威胁。

首先,找到自己的长处,明确自身的优势,回想一下走过的历程,分析一下自己的生活中曾经成功的事例,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天生的性格所在,还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是自我奋斗还是有众多的外力帮助。

其次,要敢于剖析,正视自己的短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上面提到的那些人生短板。我们应该坦诚面对自己的短板,应该在你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下级面前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样可能会让你感到尴尬,但你不必担心别人的嘲笑,你只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

第三,要积极寻找机遇,规避危机。个人也如企业一样,要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我,将自己看作是一种产品。威胁就是危机,对现在、将来自我成长不利的方面,机遇就是在剖析长处、短处的基础上,面对现实、努力修正自己,从当下做起。

通过这样一种分析,你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现状有更深的了解,这对每一个人寻找缺点,克服短板将大有裨益。

最后,如何补短和防短。

作为企业来说,首先,容量取决于系统之间的结构关系;其次,有几个效应应引起管理者重视。一是临界点效应:没有完成最后一百米(俗话说就差那么一点点);二是瓶颈效应:最弱的决定生死;三是黏结效应:不可忽视的桶缝(比喻部门间配合与协作非常重要);四是破窗效应:小破坏带来大灾难;五是底洞效应:细节决定成败。

理想的团队模式(个人也是如此)应该具备下列因素:

渴望成功;不断改进;离经不叛道;主动进取;重视领导;以人为本;理性顽强并勇于创造;富有创新;容易相处;勤奋敬业;与所在的组织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马太效应》——从成功走向成功的捷径

《马太效应》由西武编著,2004年3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之所以写得那么详细,是因为我想说明:一是这本书写得较好,现在书店里关于马太效应的书不下十几种;二是年份较早。中国大举引进西方的管理文化,大概就从2000年开始。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是《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名言。“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不但是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而且已经暗合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这似乎是一个魔咒,任凭谁也逃脱不了。

我们通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说失败能够为我们积累教训、经验,能够不去犯已经犯过的错误,好比一项发明,据说爱迪生发明用钨做灯丝,先后做了几千次试验,更换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到的原料。但是,马太效应揭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成功的最大好处就是别人对你有了信心,从而给你更多和更大的机会。有了更多和更大的机会,你才可能激发潜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什么犹太人残酷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这一必然规律呢?实际上用现代经济学的眼光分析,马太效应隐含了其他经济社会或人类社会活动上的几大效应。

一是规模效应。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大规模的投入才能有大规模的产出,才能获得巨额利润。其次,规模化能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对于生产者来说,新经济类型的产品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只要大家稍微分析下我们的金融业、汽车业,甚至是房地产业、保健品业,就会发现无不如此。

二是齿轮效应。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大齿轮带动更大的齿轮,反过来,大齿轮(大企业)转一圈,小齿轮(小企业)要转好几圈。当然,反齿轮效应也有,前几年报道:以省为单位的经济总量,居然内蒙古列入前几名,原因就是大规模开采各种矿产,哪怕形成“鬼城”也在所不惜,只要GDP上去,管他子孙后代。

三是领先效应。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技术领先,别人将买你的技术;产品领先,市场供不应求。

四是资源效应。马太效应中的故事,讲到分到钱最多的人赚得也最多,分到钱少的少赚或没有赚。这就是资源,或者说资源交换与资源增值。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资源除了金钱之外,还有时间、技能、进取心、个人素质、人际关系,甚至于企业意愿与个人的健康状况等等。

五是聚集效应。这在很多行业,尤其是国资行业和金融行业尤其明显。如今,GDP的产生大都集中在第三产业,那是因为第三产业有三个聚集效应:一是金融业,聚焦资金;二是文教卫,聚焦高学历者;三是服务业,聚焦各类人群。

六是稳定效应。稳定效应在技术稳定、价格稳定、标准稳定中占有很大优势,为企业赢得主动权。

七是光环效应。有规模了,有效益了,又有资源,又争取到政策的聚焦,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最典型的要数前段时间作家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区区七百万奖金算什么,各地书店,他的作品告急,一印再印,这些才是真的。我要买他的《丰乳肥臀》,至今未果。这就是光环效应。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太多太多的锦上添花的马太效应,锦上添花,可以换成叠加效应,只要你玩过保龄球就明白叠加效应。每次打完是10分,但达到每次都打完,总分是300分!所以,成功是成功之母。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太需要成功,因为失败很难成为成功之母,只要有两三次决策失误,可能企业就要倒闭,没有机会再给你试一次。机遇一旦错失,便很难弥补。

成功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成功可以提高自信,成功能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成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和锦上添花相对应的是雪中送炭。管理中的木桶定律便是“雪中送炭”,即发现短板、弥补短板,扶助落后的、差的、弱的。而与木桶定律相悖的是一个充分运用了马太效应的“杜拉克原则”。彼得·杜拉克认为:人们不应该把努力浪费在改善低能力的人或技能这一方面,而是应该使用那些表现一流的人或技能变得更加卓越。换句话说:社会、企业应该“抑弱扶强”创造条件,将各类资源用在优秀的人群上。别让资源分散、被无效的占用。“杜拉克原则”的极端运用是美国的一部电视剧《黑暗的正义》,主人翁白天是法官,晚上拿起枪去枪杀地痞流氓。

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警惕“杜拉克原则”,在企业内部要妥当地利用马太效应和木桶定律。因为,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靠。其中,难免有落后者,甚至是过失严重者。但管理者若无视他们,甚至于抛弃他们,必定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培养员工、训练员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是管理者为企业所要做的分内之事。

关于个人,如何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利用马太效应呢?

首先,要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很多人不知道,好的开始来自于事前充分的准备和立即采取行动的精神。充分的准备来自于事前详细的规划,详细的规划来自于前瞻性的思考。

第二,要主动学习、自动自发。人可以通过工作来学习,可以通过工作来获取经验、知识和信心。你对工作投入的热情越多、决心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我在长期的工作中,非常注意自己做到并且欣赏自动自发、有独立思考能力、勇于负责的员工。

第三,具备前瞻眼光和超前意识。其实,从本质上讲,强调前瞻眼光、超前意识,就是强调高起点思考问题,并且在强调思考问题时,要善于跳出时间的局限、地域的局限、人际的局限、思维定式的局限,从广阔的、全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我们的行动与思想处于领先地位。

第四,敢于超越马太效应的怪圈。事实上,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弱者只要树立永不言败的精神,善于利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超越马太效应的怪圈。把握成功的际遇,永不言败的精神,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努力表现自己,找到人生最重要的事,培养一生受益的好习惯,积极扩展你的人际关系,强烈的心理暗示等等。

尤其在培养自己的好习惯上,要肯下功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成败的关键。事实上,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在于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习惯。好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培养好习惯,就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

好习惯的养成,除了靠制度约束,教育的陶冶外,还要靠自己的决心和勇气。这就是文化!所以,文化是一种更为强大的自然整合力。个人不能没有文化,企业不能没有文化,国家更不能没有文化。

马太效应,助你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