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无冕之王:吕雉
14699600000014

第14章 刘邦的纠结

刘邦登上帝位之后,开始考虑该怎么处理与自己共同打天下的功臣们。既要稳住他们,不让他们造反,又不能让他们功高震主,实在是有些为难。为了稳定人心,刘邦把自己的老对头雍齿也封了侯。除此之外,他还平叛乱、定礼仪,十分繁忙。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的龙椅坐得并不稳当。众所周知,刘邦的天下有一多半是靠那些功臣打下的,如果没有韩信、彭越等人鼎力相助,没准刘邦早就做了项羽的阶下囚。

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臣,过去都是他的铁哥们儿,跟他平起平坐,相互拍肩膀都习惯了,如今刘邦当上了皇帝,大家都感觉非常别扭。

按照秦朝以来的惯例,有军功的老资格大臣不能不封,在楚汉战争之前,刘邦曾杂用楚、秦的爵名,对战功卓著的将领赐予爵位。刘邦立为汉王后,又袭用秦的爵制,开始封功臣为列侯。

当时制度草创,难免混乱,如前后所用爵制不同、封赐食邑出现交叉等。所封列侯,有的仅有爵号而没有食邑。

直到还定三秦之后,赐曹参食邑于宁秦(今陕西华阴东),赐周勃食邑于怀德(今陕西华阴北),列侯才开始有自己的封邑。

这些列侯多是随同刘邦起事的将领,他们的封侯完全是根据军功,是作为奖励军功的措施。

刘邦的这一套路,也是沿袭秦制,秦代所实行的军功爵制,就明确规定:勇于公战并获得战功者,就可以获得爵位。按照这套制度,即使是宗室,没有战功也不能封爵。

刘邦为了奖励军功,封了不少部属的爵位,如平阳侯曹参、汝阴侯夏侯婴、曲逆侯陈平、留侯张良、酂侯萧何、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等,直到高祖十二年,汉朝廷封侯爵者有四十三人。

而未列入爵位制度中的“王”,在政治生活中却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汉朝建国之初,最让刘邦和吕后头疼的问题就是分封的问题,仗虽然打完了,但是打天下的人,有权利享受当年流血牺牲换来的成果。

尤其是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在楚汉相争的格局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他们共同推举刘邦当上了皇帝,但心里一直存着芥蒂。当年,他们之所以跟刘邦站在一条船上,就是因为刘邦给他们画了一个将来“共分天下”的大馅饼,如今,是刘邦给大家分饼的时候了。

可是,刘邦做了皇帝之后,是不可能与这些枭雄共享天下的。为了稳定自己的江山,刘邦把韩信徙封为楚王,目的就是把北方军团的指挥大权收拢回自己手中,也让他尽量离权力的核心更远一些。

剩下的就是英布和彭越,他们两人的封地一个在淮南,一个在魏国故地,也都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而且形成了东南地区互相制约的“三角”。

尽管刘邦尽可能地削弱这三个异姓王的权力,但是,并不能消解刘邦心中那一团纠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对任何一个帝王来说,都是一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