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无冕之王:吕雉
14699600000025

第25章 萧何的阴谋

萧何是江苏丰县人,年轻时在沛县担任县里的狱吏,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此时的萧何仍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暗中与在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官吏也感到秦的暴政不能长久,于是也纷纷反叛朝廷,归附义军,保全自己。

萧何任职的沛县与蕲州相近,沛县县令眼看烽火遍地,生怕丢了脑袋,于是找来萧何、曹参等人,秘商起兵之事。萧何建议道:“你是秦朝官吏,沛县百姓恐难听你的话,欲图大事,非把逃亡的豪杰请回来不可。如此一来,沛县自可安如泰山了。”县令听罢,觉得有理。萧何就保举刘邦,请县令赦罪录用。

县令最初觉得有些为难,其后转念一想,天下大乱,刘邦虽然有罪在身,只要他肯诚心助我,倒是合适人选。于是,县令便派刘邦的妻妹吕媭之夫樊哙去芒砀山找回刘邦,共同起义。刘邦欣然应允,立即率众奔沛县而来。

不料,县令见刘邦人多势众,担心自己操纵不了这支队伍,又反悔了,将刘邦拒之城外,并将萧何等人抓了起来,押人监内。刘邦兵临城下,见城门紧闭,便知城中有变。于是,下令将城池团团围住,准备攻城。正在这时,萧何、曹参越城逃到刘邦处,刘邦大喜。三人商议一番后,刘邦在帛上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用箭射入城内。书中说:“天下百姓共同忍受秦苛政之苦已经很久了,如今父老兄弟们却在为县令守城。天下诸侯并起,马上就要攻破沛县城池了。如果沛城的百姓现在起来诛杀县令,响应诸侯,则家室能得以保全。否则,父子都将白白地惨遭杀戮。”沛县百姓看了刘邦的信,就聚集起来攻入县衙,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所以说,萧何是刘邦最早的追随者,也是刘邦身边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来,萧何结识了韩信。在接触过程中,萧丞相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

后来很多汉军将士不愿在蜀中久驻,整天思念家乡,开小差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天,韩信见久在汉营仍不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了汉营。

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尚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策马追赶韩信,后来滕公夏侯婴也策马赶到;两个人苦苦相求,韩信这才跟随他们两个回到汉营,才有了后来的刘邦拜将之举。因为有了这一层关系,韩信对萧何很信任,两个人关系也很好。

现在,韩信的家臣将恶状告到了吕后这里,而吕后也巴不得抓住韩信的小辫子,趁机把他除掉。可是,韩信毕竟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江山初定,无论如何也不好大张旗鼓地把韩信抓来问罪。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

于是,吕后与相国萧何商议,萧何毕竟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稀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再说,韩信一直将萧何视为提拔自己的伯乐,所以萧何发出邀请,他没有过多地防范,大摇大摆地入朝进贺。

韩信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踏进宫门,马上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韩信被杀之前,仰天长叹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韩信是一个相当有天赋的军事指挥家,死时年仅三十三岁,韩信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战功赫赫,到头来终于没有逃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宿命,最后死在妇人之手,被吕后谋杀于长乐宫悬钟室。

原来,蒯通早就劝说韩信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但是韩信一直以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再加上萧何跟他的关系很好,他不忍心造反,最后却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吕后杀韩信的方式让人不寒而栗,杀了韩信并夷三族,刘邦对吕后的做法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吕后杀人道理很简单,为了自己的权力,吕后要杀的不仅仅是一个韩信,而是把屠刀指向所有的功臣。韩信被杀之后,民间流传一句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