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无冕之王:吕雉
14699600000042

第42章 刘恒继位

吕后死后,吕家的子孙几乎被清理殆尽,而由于刘邦的子孙早已经被吕雉迫害得所剩无几,所以,代王刘恒就被选为了皇帝。自此,吕后的时代落下帷幕,汉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了,当年风云一时的吕氏一门顿时树倒猢狲散,诸吕们也被忠于刘邦的大臣们满门抄斩。

可是,就算是这样,刘邦的儿子也几乎被吕后迫害殆尽,实在选不出皇帝人选,最后周勃和几位大臣商量,决定让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当皇帝。

周勃用来说服大家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薄姬家里没有后台,人单势孤,不会对刘氏江山构成威胁。

刚刚经历过吕后乱政的大臣们一听这个理由,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薄姬的儿子刘恒不仅成为大汉中兴的天子,而且也是整个汉朝口碑最好的一位皇帝,汉文帝为人低调而检点,这一切不能不说没有薄姬的教养之德。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是刘邦众多儿子当中最幸运的一个。在惠帝去世后,吕后为了保住自己长期掌握的政权,不惜对刘邦其他的儿子们大开杀戒,吕后共害死了四个皇子。

在刘邦众多的儿子当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母亲一生低调做人的影响有关。薄姬生了刘恒以后,本应升为“夫人”,可她遭到了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由于母亲的地位低微,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刘恒八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虽然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但这恰好让他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幸运地活了下来。

陈平和周勃携手诛灭了吕氏在朝中的势力,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代替当时由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

大臣们要废掉后少帝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刘弘不是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最后,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而且名声比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赴长安继承皇位。

刘恒见到使者的时候并不高兴,相反,这突如其来的好运使得刘恒疑窦丛生。他的属臣们也意见纷纷,有的人认为这一定是一个阴谋,有的人则认为是代王的仁德感动了上苍。

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得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这个结果的意思是:“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将父亲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启延续禹那样。”

占卜的人向他解释说,天王即是天子,比现在一般的王要高一级。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非常谨慎小心,步步为营,生怕中了奸计,命丧黄泉。

他先是派舅舅薄昭到长安城里探听虚实,然后在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下属宋昌先进城探路。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平安地继承了皇位,住进了未央宫。

因为皇位得来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称号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汉文帝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政权之外,打击手握兵权的重臣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

当时,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结束后,出来的时候总是一副骄横的样子,似乎是不把文帝放在眼里。

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从此,文帝的神色变得越来越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周勃的下属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

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于是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文帝很快答应了周勃的请求。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文帝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

当时,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负担。所以,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文帝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职务。

后来有人举报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谋反之心时,文帝马上把他抓捕。周勃赶忙通过文帝的舅舅薄昭向文帝说明实情:被罢免丞相职务后害怕被抓,所以家中有些防备,但却没有反叛之心。文帝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文帝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巩固了皇权。

由于汉文帝喜欢黄老之学,汉王朝大力推行无为政治,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诸侯纷纷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必然使刘氏宗室内部在皇权和王权的分割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从文帝即位后更加激化。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首开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镇压,叛军顷刻瓦解,刘兴居被俘后自杀。

又过了三年,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人京,罢去他的封号,将他发配蜀郡,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

文帝是个谦逊克己的君主,以俭约节欲自持,他好黄老之学,在位二十三年,对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文帝与其子景帝的两代统治,历来被视为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