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125

第125章 嵩山中岳庙:千年“道场”的传说

登封中岳庙,道教著名宫观。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东麓。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964年)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极盛时期;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于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历史上的汉武帝,对于建设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

作为嵩山的主庙,中岳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典范,也是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见证。有专家说,自从北魏后,中国的祭祀活动和道教文化就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在祭祀活动中,遵循的虽是儒教的礼制,但采用的却是道教的方式,而中岳庙的沧桑和变迁,正是祭祀文化和道教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推动的历史。

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

中岳大殿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关于藻井,还流传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在修建中岳庙时,来了一个衣衫褴缕的木匠老头,领工很看不起他,只给他一个柏树根疙瘩。老头天天锛锛砍砍,数日后,他笑眯眯地对领工说:“做好了,你看中不中?”远远看去,柏树疙瘩依然复存。领工走到跟前,用脚一踢,柏树疙瘩变成了一个盘龙藻井,装在大殿上正合适,他忙回头找那个老头,不见踪影。后来人们说这是鲁班显圣巧造了盘龙藻井。

中岳庙崇圣门东北有四个八尺多高的大铁人,勇猛威武,分别站在古神库的四角。这些铁人铸造于宋代,据说原先有八个铁人,西边与古神库相对的西边无字碑亭也有四个铁人,与东边的四个铁人遥相对称。但现在我们仅能看到东边这四个铁人,西边的四个铁人哪里去了呢?这里还有传说。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民族英雄岳飞率领岳家军转战于黄河南北,给入侵的金兵以沉重的打击,中原儿女纷纷投奔岳家军保家卫国。宋高宗绍兴十年秋,岳家军在取得郾城大捷后,岳飞率领军队进驻中岳庙,准备稍做休整后向北越过黄河,直捣金军老巢,狠狠打击入侵者的嚣张气焰。

岳飞在中岳庙驻扎期间,曾在峻极门内墙上题词:“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逾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安枕,余之愿也。”

中岳庙的八个铁人看到岳家军军纪严明,看到岳元帅的抗金决心,夜里也都纷纷议论说:“国家一旦灭亡,不仅百姓受难,我等也要成为亡国奴,我们都是堂堂八尺男子汉,不如手拿刀枪剑戟,奔赴前线,杀金军个人仰马翻,为国立功,为民解难。待打败金军,收复故土,我们胜利归来,也可受人敬重。”

于是他们摩拳擦掌,精神抖擞,跃跃欲试,准备与岳家军一道奔赴战场。半个月后,岳家军休整完毕,就向北开拔。这八个铁人看到岳家军整装出发,喜出望外。当晚他们乔装打扮,瞒过中岳庙把守大门的翁仲,悄悄尾随岳家军翻越五指岭,凌晨时分就来到了黄河南岸。这时岳家军已经越过了黄河,八个铁人只好喊醒老艄公,讲明是岳家军的人马,要追赶大部队,请求将他们摆渡过岸。老艄公一听,二话没说,就答应帮他们过河,无奈船只太小,只好分两批渡河。第一次摆渡过去了四个铁人,因铁人太重,费时较长,待到第二批时,已近巳时。

再说中岳庙的道长,早晨起来后突然发现镇库铁人统统不见了,就急忙派道士们四下寻找。往北的一路人马找到黄河岸边,发现了四个正在等待过河的彪形大汉,仔细一看正是庙里的铁人,于是为首的道士大喝一声,掷下一道青符,这些还未来得及过河的铁人就现了原形。道士们就把他们抬到大马车上往回拉。这四个铁人不愿回来,在车上跺脚挣扎,弄得车子东摇西晃,一路上竟然累死了两匹大马。拉回中岳庙后,道士们就让他们护卫古神库,而无字碑亭四周也就一直没人护卫。那四个铁人过了黄河,追上并投奔了岳家军,立下了累累战功。拉回中岳庙的这四个铁人,由于失掉了报效祖国的良机,到现在还紧握铁拳,怒目圆睁,分明是还在准备随时打击入侵者呢。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六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