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126

第126章 崂山太清宫:佛道之争的传说

到青岛旅游不上崂山,就像到苏州旅游不到虎丘一样实乃憾事也。而上崂山,有许多人是为了去寻觅蒲松龄笔下《崂山道士》中,那面曾让居心不良的道士碰个鼻青脸肿的神秘之墙。殊不知,那只是蒲松龄虚构出的故事,而在崂山上的太清宫内,却蕴藏着一个关于佛道相争的真实故事。

崂山是我国道教名山,而崂山上的太清宫又以年代久远、名士云集而闻名遐迩。太清宫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道教名士张三丰、刘若拙、李哲玄等人均在太清宫留下过修炼布道的印迹。太清宫也因此声名日渐,为世人所瞩目。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块纯净的道教宝地上,却矗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海印寺遗址。石碑右下方有两行小字:明万历十三年佛憨山大师始建海印寺于太清宫前挡住太清宫,明万历二十八年皇降旨毁寺复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说来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明万历十三年,一位法名为憨山的和尚想在太清宫前修建一座寺庙,名为海印寺。他的想法遭到了笃信道教的神宗皇帝的否定。可神宗皇帝的母亲却信奉佛教,她得知憨山想在太清宫前修建海印寺,便瞒着皇帝,派后宫嫔妃帮助憨山建寺。

明万历十八年,海印寺落成,它矗立在太清宫前,以其雄浑的气势将太清宫遮挡个严严实实,并与太清宫形成了佛道对峙的局面。当时,太清宫一位名叫耿文兰的道人,对憨山的行为强烈不满,还上奏朝廷,欲与憨山大师决一雌雄。朝廷中的一些官员惧怕皇太后的威力,不仅没有将耿文兰的诉状呈递给皇上,反而罗织了一大摞莫须有的罪名要抓耿文兰治罪。耿文兰只得逃离太清宫。

明万历二十三年,耿文兰逃到了北京白云观,他得知白云观主持王长月经常给神宗皇帝的郑贵妃治病,于是他便请王长月趁给郑贵妃治病之机,将诉状转呈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闻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于万历二十八年降旨捣毁海印寺,还太清宫本来面目,并将憨山发配到了广东雷州,憨山活到七十八岁便圆寂了。

据说,憨山死后灵魂再次飘临太清宫,并在太清宫后的崂山上化为一尊石和尚,日夜窥视着太清宫动静。果不其然,在太清宫左侧山顶上有一石块,形态酷似一位坐着的和尚,旁侧还有一块屏风般的巨石,有人说那是块遮羞石。已化为石和尚的憨山大师,一面躲在屏风后面,羞于面对当初帮助他建庙的嫔妃与众和尚,一面还在静观太清宫的兴衰变幻,以图有朝一日重建寺庙,再与太清宫比个高低。

这个佛道相争故事的结局并不让人感到满意。一个是把普渡众生、慈悲为怀作为最高追求境界的佛家,一个是以清静无为、苦心修炼,以求悟道得道为本意的道家,他们本可以在这里创造出一番相互宽容、相安共处的融和局面的,遗憾的是憨山大师过于张扬固执,而耿文兰又缺少一份宽宏大度。如此一来,两斗皆仇、两败俱伤的结局自然是在所难免了。

而今,就在海印寺依稀的废墟上,矗立起了一面长十余米、高三米多的白色花岗岩,上面记载了这个佛道相争的故事。或许,它将会给后人留下某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