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003

第3章 重生恶死,长生不老

事实上,当我们把生命作为个体第一问题来考察的时候,首先呈现出的便是它的有限性:

死亡。死亡是个体存在的最沉重的阴影,它无情地剥夺个体的生存权力,突然扑灭生命之火,将个体存在化为一缕缕青烟消失殆尽,因而,正是死亡,使个体永远逃不脱源自生命有限性的痛苦、悲哀和恐惧,给个体生命带来巨大的焦虑与不安。

面对这种焦虑与不安,道教与其他各种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分野。

面对死亡,道教有着清醒的认识,“人死者乃尽灭,尽成灰土,将不复见”(《太平经合校》卷87),“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道教认为,死亡是个体生命的彻底毁灭,是人类最为悲绝之事。

然而,不仅如此,道教更从本质上分析了死亡这一现象。“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死亡即是气散,这一思想一直被道教所承继,并逐渐演化成后期道教内丹思想的核心概念。这样,死亡的本质就直观地揭露出来,从而为个体自身对其超越打下了理论基础。

现代心理学曾指出,妥善处理焦虑有许多方法,其中一些是认知的方法。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一切不熟悉的、朦胧感觉到的、难以理解的、意外的东西,全都是有威胁倾向的东西,把它们加工成熟悉的、能断言的、易处理的、能控制的、不可怕的、无危害的一个方法,就是了解和理解它们。这里,道教神仙思想不仅做到了此点,更为克服这一焦虑提供了明确目标和榜样,那就是形形色色的神仙。

然而,不论“神”还是“仙”,他们共同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长生有寿。这样,道教借助神仙思想,否定了死亡的必然性,肯定了对生命的连续性,它不把拯救的希望寄托给天国或来世,更注重现世的存在,树立了个体克服死亡焦虑的信心,从而让个体对生存本身无限热爱,是对生命最坚定最有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