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13

第13章 信息就意味着被分享

扎克伯格v

隐私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人们使用Facebook来分享信息并保持连接。通过Facebook可以找到好友,所以将信息广泛传播对此有益……我们鼓励人们将最隐私的信息封存起来。但多数基本信息,我们还是建议用户开放。

背景:

正如前文提到的,在2003年,扎克伯格曾建立过一个名为Facemash的网站。这个应用允许哈佛的学生们对同学的相貌进行投票和评价。显然,这需要大量哈佛学生的照片,而当时学校的网站上并没有统一的花名册。

这怎么办?没有照片,一切都无法进行。但很快他就下定决心,开始了自己的行动。那些技术上的障碍,对他来说已经不算什么难题。闯入哈佛计算机系统,对他来说也只是个小把戏。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他就把大量的图片从学校服务器上下载到自己的手提电脑里。

有那么一瞬间,扎克伯格意识到,自己正在跨越一条看不见的红线:他没有得到这些照片的合法权利,学校把照片放在那里只是让人们观看的,但从未允许别人私自下载。

可是扎克伯格很快就为自己找到了理由:如果信息是可以获取的,我为什么就没有权利获得它?既然他们设置了一些墙,可为什么又被轻易地突破呢?况且,这样做也是在提示那些系统的设计者,系统是有缺陷的。事后,我会告诉他们如何完善网站。如此说来,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夜深了,扎克伯格却沉浸在黑客行动的刺激与兴奋之中。在8小时之中,他尝试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宿舍的密码,相继获取了12栋宿舍楼中的9栋楼内的学生照片。

网上的美女照片虽然好看,但却遥不可及。而Facemash上的照片却都是身边的真人,这让学生们倍感新鲜。一时间,同学们争相评论。

10多个小时之后,扎克伯格的手提电脑因为用户过多而死机。哈佛大学关闭了他的网站,并给予他严厉的处分。

不过,扎克伯格却在此基础之上,创建了Facebook。

创业之后的扎克伯格似乎依然“恶习不改”。事实上,有关隐私方面的争议几乎伴随着Facebook成长的全过程。

纽约的一位用户就曾经起诉Facebook,称其在未经家长允许的情况下,将孩子对某产品的爱好提供给第三方。还有用户反映,自己在旅行时家中被盗,正是因为小偷从Facebook上得知其全家出国旅行。当然,这只是Facebook众多侵犯隐私事件中的一小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00万美国家庭由于使用Facebook而遭遇了各种信息安全威胁,其中包括网络欺诈、身份资料泄露等。

更具争议的是,Facebook涉嫌利用用户隐私挖掘商业价值,其中典型的事件莫过于“灯塔”插件风波。

2007年,Facebook发布了灯塔广告项目。按照“灯塔”的工作模式,Facebook用户在参与了灯塔广告项目的合作网站上所进行的任何操作数据都会显示在Facebook网站上。并且,系统自动将这些购物、买卖、评论等信息分享给其好友,从而达到宣传产品的效果。

此举引起了许多用户的投诉,因为Facebook未经许可就把他们在第三方网站的行为拿到Facebook上供好友分享。在他们看来,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侵犯。

在抗议的压力下,扎克伯格不得不关闭了“灯塔”,并向公众道歉。

事实上,通过用户的详细资料,可以让商家更为精准地投放广告。这一点,扎克伯格再清楚不过了。因此,他采取的策略是逐渐地挑战人们的底线。一旦人们群体抗议,他会选择妥协。而另一方面,他又通过一些隐私设置,让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信息。

点评:

信息就意味着被分享,图片就意味着被浏览。这就是扎克伯格的信条。尽管这种做法一再引起人们的争议,但Facebook的成长并未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事实上,正是顶着如此众多的冷嘲热讽,Facebook才一步步强大起来。

这一方面得益于这个时代人们对信息掘取的狂热,另一方面则归功于扎克伯格高超的“走钢丝”技巧。

正如外界所说的那样:“Facebook是现在先干——如果需要,以后再道歉。”对于隐私的商业化运用,一直使Facebook游走在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可以说,Facebook始终处于危机公关之中,而扎克伯格非常擅长重新修订自己的错误。一旦出现问题,他就会很快调整思路,清楚自己如何改进才能让人们的指责平息下来,并使其继续使用Facebook的服务,从而最大程度保障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