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v
如果你要建立一个有影响力且受众巨大的网站,你就得变得成熟起来。我觉得我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成长了许多,学到了许多。
背景:
由于Facemash引起的风波,扎克伯格开始麻烦不断,他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哈佛校报《深红》上。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他,却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他正在被更多的人知道。
不过,在所有关注他的人群当中,有几个高年级的同学正从完全不同的角度默默地审视着这个年轻人。他们是迪夫亚·纳伦德拉和温克莱沃斯兄弟。和扎克伯格一样,他们同样怀揣自己的梦想,正在筹建一个交友约会网站,而扎克伯格在编程上出色的技术,令他们惊讶不已。
很快,他们就找到了扎克伯格,希望他能够在技术上提供一些相应的帮助。扎克伯格欣然应允。于是,他们开门见山地向扎克伯格介绍了这个网站。这个名为“哈佛联谊会”的网站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约会,一块是联谊。学生可以发布自己的照片,可以把自己的个人信息放在上面。在他们看来,当前的学生们互相认识的途径缺乏效率,要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人颇费周折。而这个网站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困难。
结果,这个网站最终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合作并没有持续下来。几个月之后,扎克伯格创建了自己的Facebook。
由于有了上次Facemash的经验,扎克伯格这次做得更加专业了。在此基础上,他借鉴“哈佛联谊会”的做法,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深化,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交网站。
这个出色的社交网站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持续关注。仅仅几天时间,就有数百个用户注册。正如后来我们所看到的,Facebook迅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范围之内风生水起。然而就在这时,一件令扎克伯格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2004年的一天,温克莱沃斯兄弟向哈佛大学的萨默斯校长投诉扎克伯格创建的Facebook是源于他们的创意,“他偷走了我们的时机,偷走了我们的创意,偷走了我们的执行方案。”他们希望校长主持公道,至少应帮助他们从中分得应有的那一部分报酬。对此,萨默斯断然拒绝。
随着Facebook在网上迅速发展壮大,温克莱沃斯兄弟将扎克伯格告上了法庭,要求接管Facebook网站,并获得与网站等值的赔偿。对此无理要求,扎克伯格奋起反击,宣称:“他们的创意和Facebook有着本质不同,他们是约会网站,而我们是一个社会化的网络系统。”
Facebook法律部的人员翻阅了扎克伯格在校期间与温克莱沃斯兄弟的邮件往来和聊天记录,其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扎克伯格有“剽窃”之虞。但为了息事宁人,他们最终还是提出了一个和解方案。其中,扎克伯格表示愿意向对方提供高达6500万美元的补偿。2008年2月,双方达成和解。
但这场风波并没有因为一纸判书而宣告终结,双方在此问题上的争执不断见诸媒体。仅仅在2011年,温克莱沃斯兄弟就发起了三场诉讼的攻势。然而,相对于温克莱沃斯兄弟的肆意纠缠,Facebook的表现似乎更让扎克伯格欣慰。在这场外人看来扎克伯格很被动、很吃亏的事件面前,扎克伯格收获的是公众一次次广泛的关注:同情、质疑、支持,甚至谩骂。
伴随着这些声音,Facebook犹如火箭般在社交网络领域迅速崛起。有谁知道,这不会是扎克伯格的又一个天大的创意呢?有谁知道,在他貌似委曲的背后,不暗藏着某种借力打力,深层博弈的精妙。也许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他会躲在暗处偷偷地笑:自己扔给温克莱沃斯兄弟的那么一点点小钱,却赚得了全球人的眼球,实在是太值得了!
点评
成功人士身边总是围绕着诸多异样的目光,更何况扎克伯格二十几岁就拥有亿万资产。他的成功道路实在是太神奇了。这也难怪人们会质疑,甚至有人会借机“打秋风”,甚至挖空心思讹诈几笔。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否则,我们丝毫不能怀疑扎克伯格的成功。事实上,Facebook正是扎克伯格在长期潜心思索的结果。也许,“哈佛联谊会”的想法正是扎克伯格的创意呢?
更何况,扎克伯格走得更远。在许多方面,Facebook做得更精准、更出色。这也正是扎克伯格与温克莱沃斯兄弟成就高下之别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