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v
在哈佛读书那会,我花了很多时间编各种奇怪的程序,大多数程序都没人见过,纯属恶搞闷骚的自娱自乐,比如美女评分系统,那就是我为自己编的,当时就是觉得好玩有意思,于是就做了。这些经验对我日后的创业很有帮助,所以当Facebook这个奇怪的点子冒出来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得比较充分,只花了几周甚至更少的时间就建成了。
背景:
据说,在哈佛大学上学期间,人们总会看到扎克伯格拖着一块长方形的白板走来走去。虽然这块白板携带起来并不方便,但扎克伯格还是时常把它带在身边,一旦有什么灵感就立刻将一切记下来,甚至只要有一点点新鲜的想法,他就会在上面写写画画。
对此,扎克伯格当时的室友莫斯科维茨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马克真的喜欢那块白板。即使未必会让自己的想法更清楚,他也总想在白板上把它们表达出来。”显然这些想法绝大多数都因为太模糊或者太离奇而无法实现,但扎克伯格却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扎克伯格还花了大量的时间编写软件。为此,他经常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思维完全沉浸在对屏幕上相关数据的分析中。
在此期间,为了帮助学生根据别人的选课来确定自己的课程表,扎克伯格制作了一个“课程搭配”的软件。这些最初的作品看来有些稚嫩,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热情。接下来,扎克伯格决定尝试其他想法。几个月后,扎克伯格又推出了Facemash。这个项目旨在标记出校园内最炙手可热的人物。通过这个网站,哈佛人首次领略了扎克伯格叛逆不羁的一面。
不断地尝试让扎克伯格兴奋不已,他的内心深处正在凝练着一股自信:自己完全可以创造出令用户爱不释手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断地编写出一些“有意思”的新程序。由于忙于编程,扎克伯格有一门艺术课几乎一个学期都没怎么上过。眼看期末将近,为了快速突击记忆,他灵机一动,将课程相关的图像拼成一系列的图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其他班级的同学,邀请他们登录局域网对这些图片进行评论。然后,扎克伯格用一个晚上对这些评论进行了有效的综合,从中得到不少启示,竟然顺利通过期末考试。
扎克伯格还写了一个“哈瑞·刘易斯的人际六度空间”的程序,以此向计算机学教授刘易斯致敬。在Facemash风波之后,他也曾替其他网络项目操刀,其中包括参与创建哈佛黑人女子协会的网站。
正如他本人说的那样:“我只不过喜欢编些小项目,当时就是觉得好玩,于是就做了。那一年,我做了12个项目。”这些项目虽然都不全是扎克伯格全权负责,有的他只是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工作。但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发现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参照建立联系的”。这些有益的尝试都在相当程度上为日后创建Facebook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点评:
在许多人眼里,扎克伯格就像个不经世事的孩子,只是在偶然之中挤进了一扇财富之门。还有的人觉得,扎克伯格简直就是个天才,开发软件这类复杂枯燥的工作,他在少年时代就驾轻就熟。
事实上,大家看到的只是扎克伯格的一个侧面。我们只看到他站在台前的风光,却很少看到他多年来为此所做的准备和艰辛的付出。
扎克伯格的成功不是可预计的,但他一定是必然的。正如他后来所言:“如果非要问我是怎么规划整个过程的,老实说,我没想过,我真的就是想到什么就干什么。若没有之前上大学时那些看似无聊的编程积累,Facebook恐怕会‘非死不可’。”
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凡是了不起的成功,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成功的大小只是看我们愿不愿意去付出和到底付出多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