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18

第18章 有创意就马上行动

扎克伯格v

我们并不是从宏大的理论开始的,我们最初的工作是在几周内完成的。我们的文化是尽快地将创新投入应用……我十分重视速度,这是我个性的一部分。

背景:

2002年12月,温克莱沃斯兄弟产生了“哈佛联谊会”的构想,并开始运作。然而,直到2004年2月Facebook上线,他们依然没有把这个构想变成现实。

后来谈到Facebook这个创意的由来时,扎克伯格曾轻描淡写地说:“当我想到它时,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事实上正是如此,一旦产生Facebook的创意雏形,扎克伯格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行动。

他首先找到了爱德华多·萨瓦林。因为在所有的朋友中,他是最有钱的一个。而且,爱德华多有一副精明的头脑,是生意场上的好手。除此之外,他的社交圈很广,所有这些都是当时扎克伯格所需要的。

经过短暂接触,爱德华多便主动提出入伙,他承诺除了提供启动资金,他还愿意协助扎克伯格处理必要的社会关系。两人很快就利益分配达成一致,开始运作。

爱德华多提供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扎克伯格用35美元注册了Facebook的域名,并以每月85美元的价格向校外的专业公司租借了服务器。

接下来,扎克伯格便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开始不分昼夜地编程生活。仅用7天的时间,他就把预想中的Facebook网站开发了出来。一经上线,4天之内就有近千名哈佛学生申请注册,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事后,扎克伯格曾这样对校报记者表示:“所有人都在热衷谈论一个在哈佛通用的Facebook,我觉得学校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有点傻,我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而且在7天之内完成。”

在Facebook成长的过程中,扎克伯格一直致力于培养员工迅速行动的习惯。

2005年春的一天,扎克伯格告诉他的投资者凯文·希斯特罗姆,他打算和比尔·盖茨谈谈关于打造平台的事。当时凯文觉得他是在说笑,并没有往心里去,只是随意敷衍了一下。然而几天后,扎克伯格告诉他:“我已经和他谈过了。”

“和谁?”凯文早已把这件事忘了。

“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答道。扎克伯格就是这样,他一向如此,从未改变,一旦决定要去做某件事,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去做。

同样,在平台启动前的3个月里,Facebook的程序员们几乎每天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据说在“F8开发者大会”的前天晚上,他们仍然在旧金山那间用作发布会现场的酒店会议室里忙碌。直到发布会开始前几小时,平台才终于搭建好,并成功运作起来。当扎克伯格面带笑容走进发布会现场时,他们已经累得精疲力竭,连看上一眼的力气都没有了。

点评:

当温克莱沃斯兄弟因为Facebook的创意纠纷而闹得沸沸扬扬时,扎克伯格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们想到了Facebook的点子,你们就应该把Facebook做出来。”

也许温克莱沃斯兄弟真的想到过Facebook的点子,但因为没有迅速行动,一切的一切只能是自己大脑中的灵光一闪,没有任何意义。而扎克伯格把这个点子变成了一个清晰的系统,并一步步把它变成了现实。这也正是前者只争得一些经济补偿,而后者却创建了一个网络帝国的根本原因。

创意的呈现,在于立竿见影的行动——不管用什么方法,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扎克伯格都会用最快的速度去把它实现。因此,他总能走在别人前面。推而广之,Facebook之所以能够在数年之内迅速壮大,也恰恰是有赖于其有一个行动力如此强大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