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03

第3章 对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

扎克伯格v

Facebook原本并非为了成为一家公司而创建。它的诞生旨在完成一个社会任务——让世界更加开放,联系更加紧密。Facebook渴望建立一个给予人们分享的能力,帮助人们再次改变社会中很多核心机构和行业的服务。

背景:

数据显示,Facebook过去几年呈现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Facebook的增长率始终非常稳定。单以巴西和印度为例,在过去9个月,Facebook在巴西的用户量从1300万增加至3000万,印度用户从2200万增加至3600万。iCrossing曾预测:到2012年8月,Facebook的用户数量有望突破10亿大关。

将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关系,这也许正是扎克伯格的过人之处。一个未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管理着近10亿人口的数据,这样的壮举是前所未有的。

而扎克伯格之所以如此出色,是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的。在Facebook的招股公开信里,扎克伯格表示:“在Facebook,那些为信息传播和消费带来变革的技术赋予了我们灵感。我们经常谈论印刷机和电视这样的发明——它们让交流变得更加有效,因此带来了社会很多重要方面的全面转变。它们给予更多人发声的机会。它们鼓励进步。它们改变了社会的组织方式。它们让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我们希望能够强化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我们希望改善人们与企业和经济体的联系。我们认为,一个更加开放、联系更为紧密的世界将带来更多提供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的实体企业,创造出更为强劲的经济……我们希望改变人们与政府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给予人们分享的能力,我们看到人们的声音得到了更好的响应,与历史上的所有时刻都不同……我们期待社会化设计的新服务出现:它们的目标是解决就业、教育和医保等全球化问题。我们将为这一进步提供帮助。”

扎克伯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按照平常的逻辑,当微软、雅虎等业界巨头提出收购意向时,创业者大可将企业出手,之后便可以踏踏实实安享富裕的生活。但扎克伯格没有这样做。内心强烈的使命感,使他在面对强大诱惑时做出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抉择。他最关注的是如何把Facebook做得更好,让它有用、有趣和更酷,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在他看来,世界的潮流就是要彼此透明、彼此分享。Facebook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推动这种潮流,将这种理想化的生活变为现实。正是基于对这种使命的坚持,他把自己定位为社会改革者,而不是一个创业者。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当这个年轻人早已身家百亿的时候,却依然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他每天走路上班,即使一定要开车也会选择最普通的一款。有人甚至说他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富翁”。

为了坚持把Facebook做大,他不得不面对内外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诱惑和压力。在外人面前,他是一个如此阳光、腼腆,又夹杂着一些幸运成分的大男孩。然而,在Facebook成长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他的内心究竟经历了多少艰辛磨难,都是旁人难以体会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身边亲人的只言片语中窥见一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的妻子普莉希拉表示:“拒绝雅虎10亿美元收购的那段日子,曾是扎克伯格心理压力最大的一段时期。”

然而,所有这些困难和折磨,都不能作为他放弃自己使命的理由。相反,随着事业的扩大,他的使命感越来越强烈了。

2012年9月初,扎克伯格接受了科技博客主阿灵顿的公开采访。他表示自己还在编程,当被问及现在还觉得是在“享受乐趣”吗,他坦然道:“对我而言,现在更多的是使命。”

点评:

许多人从一开始就把经营的目标,定位于个人的荣华富贵。这当然说不上是错,但过度的金钱欲望往往会从根本上限制他们的视野。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如果把出发动机仅囿于个人的一己私利,那么注定是无法做大做强的。

有多大的胸襟,做多大的事业。正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扎克伯格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无畏的进取和忘我的境界投入事业。在他的带领下,Facebook在波诡云谲的商海劈波斩浪,一路前行。

只有把整个世界收入眼底,从内心里真正地愿意对社会有所担当、有所付出,我们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才能让企业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