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04

第4章 做自己所爱的事

扎克伯格v

如果做你所爱的事,在逆境中依然有力量。而当你真正从事喜爱的工作时,专注于挑战要容易得多。

背景:

1984年,扎克伯格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牙医家庭,家里还有三个姐妹,他排行老二。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得到了家人最多的关爱,这或许也是他的天性能发挥到极致的原因。从小到大,对于自己未知的领域,他总是充满好奇。他和姐妹们都喜欢提问题,但不同的是,姐妹们在得到“是”或者“不是”的答案后就不再继续发问,而他却总是爱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找出“是”或者“不是”之后的原因。

从小时候起,扎克伯格就对电脑痴迷不已。10岁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并很快掌握了编程技术。也许是由于在电脑上耗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与人交流的时间,扎克伯格看上去总有些木讷呆板。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这个男孩看似沉默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对技术狂热的心。12岁那年,扎克伯格创立了一个家庭网络,家人为其取名为“扎克网”。从此,编程便成了他生活中的最爱。中学时,扎克伯格开发了一个掷骰子的游戏。高中时,他和同学一起开发了一个叫Synapse的音乐软件。

当扎克伯格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他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在他看来,无论编程也好,心理学也好,都不过是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他的心时刻对这个世界敞开着,并用他那灵敏而早熟的思维感知着这个世界,执意从中找出某些运行的规律。

显然,心理学专业极大地满足了扎克伯格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与此同时,他对编程的狂热也始终不减,即便是在课业繁杂的时候,他也会抽时间编写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出来。不过,他终究还是个孩子,有时也会搞一些小的恶作剧出来。比如,他会悄悄地设置一些“电脑中毒即将爆炸”之类的程序来吓唬一下身边的小妹妹。

扎克伯格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电脑上,但并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沉溺于电脑游戏的乐趣之中,与同样抱着电脑不愿松开的同龄人相比,他的志趣似乎更为高远。正如作家何赛·巴尔加斯在评论这位少年得志的电脑奇才时所说的那样:“一些孩子玩电脑游戏,而马克则创造了它们。”对扎克伯格来说,电脑只不过是其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工具。在与电脑的交流中,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使得电脑成为其快乐的源泉。这种植于内心的极客情愫对其后来的成长影响至深。

此后,扎克伯格一直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编程中。在Facebook诞生的那一年,他前后做过十多个小项目。事实上,计算机并非其专业,但兴趣让他欲罢不能。对编程的热爱使其沉溺其中。通过不断地试验加工,再加上莫大的好奇心,他终于在哈佛校园里一手创建了Facebook。对于Facebook而言,与其说它是扎克伯格一时的灵感发现,不如说是其长期追求的必然结果。

创业之后的扎克伯格,依然保持着对编程的挚爱。博斯沃思曾是扎克伯格在哈佛的助教,他加盟Facebook后负责重新开发信息系统,以便与电子邮件、短信和即时通讯无缝整合。在一次采访中,博斯沃思表示,扎克伯格不仅规划了最初的创意,甚至还在产品发布前的周日晚上,与工程师们一起彻夜工作,修补漏洞。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出于对这份事业极其深厚的感情,扎克伯格是很难长期保持如此旺盛的工作状态的。

点评:

最伟大的成就常常诞生于兴趣之中。Facebook的创立和成功再次向人们证明了这一点。

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持续的热情。热情是创新的萌芽、进取的动力。扎克伯格总是满怀热情地投入到Facebook的事业中,这使他从来都不知疲倦、不畏艰难。即使面对再大的挑战,他都勇敢面对、义无反顾。

也正因为扎克伯格全身心地投入,才使得Facebook始终保持了一种新颖独特的魅力。而当一些全新的东西面世时,人们又止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去尝试运用。Facebook这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令所有接触过它的人都兴奋不已、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