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37

第37章 汇聚创新的力量

扎克伯格v

很多公司都会开发类似于视频聊天这样的功能,但Facebook的竞争对手还必须要首先打造自己的社交图谱。Facebook的工作就是保持创新。

背景:

作为一个技术极客,扎克伯格内心里对创新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几乎贯穿了其创业生涯的始末。

回首创业之初,扎克伯格有这样一段表白:“有时我抬起头,看着这群为我工作的聪明人,他们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新的事物,我总会顿感自豪。那时,我和室友达斯汀(注:达斯汀·莫斯科维茨,Facebook联合创始人)以及其他人一起将整个项目一步步完成,然后再讨论下一个项目。大家各司其职,很少向他人求助,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试图找到一种颠覆现状的方法。”

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扎克伯格开始向手下的工程师们灌输一种意识:必须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行,否则Facebook一定会输给对手。为此,扎克伯格要求工程师们主动去设计和开发新的项目。

在一次会议上,扎克伯格表示:“缺乏创新会让我们进退维谷。一旦规模变大,你会停止前进。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尽量保证团队的精干,保证新人在加盟Facebook以后,可以继续开发伟大的产品。”

一开始,工程师们都认为这样的难度太大了。一段时间过去后,情况并没有大的改观。直到好友德安杰罗加盟之后,这种独立设计和开发的想法才逐渐变成现实。

当时,德安杰罗和克里斯·考克斯独立提出了“动态新闻”的点子。8个月后,他们便把这点子变成了一件出色的产品。扎克伯格喜出望外,立即把德安杰罗提升为首席技术官,并且让大家向德安杰罗学习,在公司内部鼓励创新。

对于Facebook来说,开放平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德安杰罗不负重托,带领手下出色地完成了平台搭建的工作。此举一出,Facebook上短时间内新增的有效应用就达25000多个!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开放平台,扎克伯格成功地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创新的行列中来。正如他所言:“Facebook能给那些勇于创新的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一个能让Facebook和社交网络变得更加美好的机会。”

除了在产品工程方面不断创新之外,扎克伯格几乎把创新的理念渗透到了公司的各个领域与环节。比如,他曾与一位工程师讨论更好的客户服务制度:“我们能否把过去点击10次才能获取的信息减少为点击3次?这可以节约大量的运营时间。用这些时间,我们又可以做点什么呢?”

扎克伯格还曾援引某公司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说:“电子邮件设计不佳,用处不大。大多数主题都是‘嗨’‘嘿’,或者直接空白不填。这告诉了你什么?”有鉴于此,Facebook的一系列内部工具可以使人们以一种更具信息量、更加自然的方式交流。例如,一个快速认可标识就是指“谢谢”。随后,该公司开发了一款名叫Rypple的综合反馈工具,这款工具基本上在Facebook内部开发和改进,工程团队也就是产品的试用者。后来这款工具被Salesforce。com收购。在Rypple联合创始人丹尼埃尔·德博看来,这款软件创造了一种社交环境,人员和项目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保持联系。他说:“我们只是增强现有的行为,例如发短信、发布消息、查看照片,帮助人们以现有的方式更加有效地交流。”

在所有的社交网络中,Facebook不是第一家,但它绝对是最成功的。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Facebook使社交网络上升到了一个更新的层面,从而把其他的对手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点评:

2007年,扎克伯格曾表示:“每过100年,人类社会的媒体形态就会迎来巨大的变化。未来100年的广告业务将与现在根本不同,它将会从今天开始。”

当时的人们对这番言论颇为怀疑,而如今的扎克伯格正在以惊人的事实证明自己所说的一切。试问,他当初的底气何来?

显然,正是创新——不是扎克伯格一个人,而是他手下的一群人,甚至超出了公司范围,让这个世界所有喜欢创新的人都参与进来!

如此众多的人汇聚在一起所形成的创新力量,让Facebook迎来了快速增长,使Facebook成为一个巨无霸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并由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不仅如此,这个充满创新的平台,未来仍将拥有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