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47

第47章 叫板最强的对手

扎克伯格v

你们只会用一堆机器与运算管理网络输入和输出,然后借此获取信息,但这只能捕获完全公开的那一部分,并且用户也无法按自己的需求爱好进行控制调整。互联网用户如果有权分离公开信息与私人信息,会更愿意共享资料。没人想活在严密布控的社会,而谷歌现在所做的就是将监控制度发挥到极致。

背景:

刚刚入驻硅谷时,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经常去Facebook总部的办公室闲逛。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椅子,布林经常坐在一个充气垫子上。

显然,当时的Google并没有把Facebook放在眼里,认为自己至少也是扎克伯格最后一个挑战的对手。然而令他们惊讶的是,扎克伯格似乎从一开始就把Google当作了自己的竞争对手。随着Facebook的实力不断壮大,这种野心更加显现出来。

双方对抗式交锋首先表现在产品和服务方面。2009年8月,Facebook宣布收购Friendfeed,同时推出经过改进的搜索引擎应用。在Facebook网站上,其推荐的是Google的老对手微软的搜索Bing。

在广告市场方面,双方的竞争更趋激烈。自2010年11月起,Google禁止Facebook及其网络服务提供商访问Google的用户信息。次年3月,Facebook还以颜色,全面封杀Google推出的AdSense网络广告。

至2011年5月,Google的月访问量首次突破10亿,而同类数据Facebook已经达到7.14亿。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看上Facebook,其信息终将达到一个相当大的量级。而Facebook的信息是不对Google开放的,到那时候,Google如何抵挡来自Facebook的挑战?

除此之外,两者还存在更深层次的经营理念与模式之争。

如果我们把Google比作一个工厂,那么Facebook就是一个农场。前者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去采集信息,后者只是提供“半成品”的场地,剩下的事情交给“农夫”自己处理。

Google可以为网民提供搜索信息的便利,但看上去只是一家冷冰冰的互联网公司。而Facebook则不同。作为一个社交网站,它致力于帮助亿万网民在网络中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家”。显然,后者在忠诚度上更胜一筹。

在Google看来,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把全世界的信息组织起来。而Facebook则把全世界的人们组织起来当作其最重要的事情。秉承沟通、开放、共享的理念,Facebook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具人情味。

不过,面对Facebook的挑战,Google也从未放弃进入社交网络的努力,只是迟迟没有打开局面而已。当年Wave推出之初,Google曾标榜这是通信界的潜在革命,不料中途夭折了;Buzz曾被传为Twitter致命杀手,但很快就遭遇了隐私困扰;Friend Connect和OpenSocial应用平台产品则被视为对Facebook开发者措施的二级模仿;Google。Me挑战Facebook的希望也很渺茫——就目前来说,Google要在社交媒体领域与Facebook抗衡尚欠火候。

2011年,Google推出了“Google ”的社交应用。不过,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上线仅仅一周,扎克伯格就成为其中的第一大红人,粉丝数量超过了Google的CEO拉里·佩奇。扎克伯格一如既往地淡定,说:“这东西对Facebook构不成什么威胁。”

显然,这场互联网的霸主之争,短时间内还难分伯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竞争的深入,用户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好处。

点评:

想当初,像Facebook这样的小公司,在互联网领域多如牛毛。但只有扎克伯格豪气冲天,把Google这一互联网的霸主作为了自己的对手。在当时的人们眼里,这无异于“蚍蜉撼大树”。然而,站在今天来看,Facebook的成绩与其叫板Google有着直接的关系。

叫板最强的对手,使Facebook始终把自己置于竞争的最前端,接受最残酷的市场洗礼,也迫使自己具备了更强的生命力。因为只有在竞争中胜出,Facebook才有生存的机会。

叫板最强的对手,并非逞匹夫之勇,而要有实力。至少,我们应该首先在理念和模式上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的话,我们就和一百年前的义和团没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