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52

第52章 与开发者对弈平台

扎克伯格v

Facebook平台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Facebook网站本身,二是与Facebook相关的外部网站业务。我们目前更专注于做好第二部分的工作,即通过Facebook Connect及社交插件(social plugins)等服务,加强Facebook同外部网站的合作。

背景:

平台的开放,带来了双赢的结果。一方面,Facebook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无形中提升了其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开发者来说,开放的平台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创富商机。

曾有一款基于某平台的游戏,其原来每天的注册用户只有40人,而在Facebook上,其一天的注册用户就超过了1000人。

这归功于Facebook上的动态新闻功能。此功能随时提醒用户他们的好友下载了哪些应用,在玩什么新游戏。对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游戏来说,不必花费任何营销费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只要他们的游戏足够好,这种动态新闻所带来的近乎“病毒式”的传播,会使其在人群中迅速火暴起来。

近几年,游戏已经成为Facebook上最热门的应用程序,其吸引来的玩家数量令人咋舌。数据显示:有将近一半的用户上线是为了玩游戏。而作为游戏开发商,辛加公司是Facebook平台上最成功的开发者。目前在Facebook最热门的7个社交游戏中,有5个属于辛加。2011年7月,辛加正式提交IPO文件,融资10亿美元,其估值已经高达200亿美元。目前,辛加掌握着全球超过2亿社交网站用户的游戏时间。从游戏成为一门生意以来,它是这一领域成长最快的公司。

毫无疑问,辛加只是众多游戏开发者之一。其他诸如zynga、EA、CrowdStar、Cause、Slide、iLike等开发者,同样依靠Facebook大赚特赚。

然而,对于那些开发者来说,风光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他们对平台的致命性依赖。

比如,在招股说明书中,辛加不得不在“业务风险”一栏中提到:“如果不能与Facebook保持良好的关系,我们的业务将受到影响。”

显然,这种对于Facebook的高度依赖,使辛加不敢轻易拒绝对方的要求。

在开放平台之初,Facebook无论实力还是用户数量都不如竞争对手,因此提出了免费提供平台以吸引开发者的策略。随着应用开发者越来越多地向平台聚集,这种策略的前提已不复存在。于是,Facebook重新提出了与开发者的合作方式。

2010年初,Facebook宣布,为了减少垃圾信息,禁止辛加公司等社交游戏开发者向自己的用户推广游戏。随后,Facebook直接发布了自己的支付系统Facebook Credits,并要求所有第三方开发者使用这个系统,并且向其交纳30%的交易费。即开发者每100美元的收入中,就要向Facebook交纳30美元的“场地费”。

如此苛刻的条件,自然引起了诸多开发者的不满。但他们只能敢怒而不敢言,即使辛加公司,也不得不向Facebook妥协。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的辛加用户都来自Facebook,而Facebook已经聚焦了大量的开发者和足够大的用户规模,并不缺少一个或者几个游戏开发者。

最终,辛加与Facebook签订了一份为期5年的使用Credits协议。风波暂时告一段落,但双方都明白,这只是暂时的和解。随着辛加越来越强大,这样的摩擦还会发生。

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辛加正在努力摆脱对于Facebook的依赖。它先是与雅虎签署了合作协议。接着,业界又传出Google投资辛加的消息。不过,无论这个消息是否确切,所有这些都必须等到5年之后。在5年之内,Facebook拥有辛加最热门游戏的独家使用权。

当然,5年的时间也为Facebook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其中有一种可能,便是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把对方整体收购过来。

而在此之前,双方的表现可能更多的是一边合作,一边摩擦不断。这种相互博弈的状态将在一定的时期内持续下去。

点评:

通过开放平台,Facebook获得了彻底的新生。在击败对手的同时,扎克伯格一举成为这个网络帝国的新霸主。

随着平台日益扩张,开发者之间、开发者与平台所有者之间的各种矛盾开始浮现出来。平台聚焦的开发者越多,开发者之间的竞争就会越激烈,其对平台的依赖就越厉害。伴随着这个过程,平台所有者的控制权和话语权则日益增强,其只需在众多的开发者之间坐收渔利即可。从本质上讲,这才是扎克伯格费尽心力建立平台的真正原因。

所谓的开放平台、共存共荣并不是商业社会的美丽传说。扎克伯格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接管这个世界”。为此,借用一个响亮的口号、一个美丽的愿景应该是被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