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56

第56章 从更高的位置设想未来

扎克伯格v

创业,我想你得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设想未来的前景,你得有一个研发团队,他们可以一起开发你正在开发的产品,然后你就需要一个财务部,或是其他什么你以前觉得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背景:

作为一个20多岁的CEO,扎克伯格经常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相仿的远见与判断力。

众所周知,Faceobook是在2004年成立的。而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有不少社交网站存在。仅大学社交网站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中的社交网络。而在大学之外的,Friendster和MySpace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社交风暴。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之一,Friendster成立于2002年,早于Facebook和MySpace等其他知名的社交网站。但令人惋惜的是,它随后在美国迅速失去了优势。

许多人都把Friendster的失势称为“自杀”。为何这样说?

原来,在拥有后端基础设施来为其提供支持以前,Friendster一直都没有限制使用量,其需求变得过于庞大,以至于其服务的速度大幅减缓。到公司终于修复了后端问题时,绝大多数用户早已转向其他网络。

而在这一点上,扎克伯格极具先见之明。在推出Facebook时,他与他的合作者对新注册量随时进行仔细控制。每次,他们只增加一个学校,直到确信基础设施能应付得来为止。因此,Facebook一直都在良好的运行中,从而成功避免了重蹈Friendster的覆辙。

时间推移到2007年,当时Facebook的用户数量开始呈现指数级增长。这引来微软与Google的争相示好,双方竞相提高广告交易的价格和股权投资额。

对那时的Facebook来说,Google似乎是更好的合作选择。因为其仍需提高自身的广告系统,并且需要资金来支持其不断扩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员工工资。然而,最终扎克伯格选择了与微软合作。

据其当时的同事描述,扎克伯格正确地估计了形势,因为Google最终会意识到社交网络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与一个离他太近的公司结盟最后容易导致冲突。

不光在战略决策上,扎克伯格在日常决策中的果断也令人钦佩。

前文提到,他未必是个擅长聘用员工的领导者,但他非常擅长解聘员工。一旦发现员工不合适,立即纠正,这是他一贯的特色。即使对于那些曾为公司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员工,扎克伯格也绝不手软。

肖恩·帕克是扎克伯格创业早期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早在2004年夏天就加盟Facebook,是首任总裁。在对外融资以及带领Facebook的早期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正是在帕克的精心设计与支持下,扎克伯格才保持了对Facebook的绝对控制权。但帕克的私人生活过于混乱,而且没有时间观念,使其无法在Facebook中拥有未来。加盟Facebook不到一年,帕克就被迫从公司离职。

然而,只看到这一层,也许我们只了解扎克伯格的表象。事实上,帕克的离去,正好为欧文·范纳塔提供了上升空间。

作为Facebook第一位真正的成年管理者,范纳塔为其建立了第一个销售和财务团队,使其看起来开始像一家正规的公司。在范纳塔的带领下,Facebook营收从不到100万美元增加到了1.5亿美元以上。

当然,范纳塔最终也遭到扎克伯格的解聘。当初,解聘他的直接原因是其在Beacon项目上的失误。事实上,扎克伯格的用意更深,那就是——当Facebook日渐成熟,需要更适合管理而非创业型的高管了。

随后,桑德伯格被请进公司。

点评:

作为一个出色的头领,扎克伯格时刻关注着Faceobook的未来。正如其所言,他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去设想未来的前景。事实也是如此,Faceobook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由其做出。尽管错误在所难免,但Faceobook始终保持了良好的上升态势,这就是对其决策的最好褒奖。

古人说得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目光如炬、高瞻远瞩,这是领导者当然的本分,更是其必需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