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55

第55章 与资本巧妙周旋

扎克伯格v

在Facebook从一个大学项目转化为一家真正公司的过程中,肖恩·帕克起了枢纽作用,或许更重要的是,他帮助我们确保任何有意投资Facebook的人,不仅是在投资一家公司,还是在投资一个使命和愿景,即通过分享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

背景:

2005年1月,Facebook融资的消息开始在硅谷传播开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竟有17家公司表示愿意参加Facebook的第二轮融资——除了《华盛顿邮报》之外,还有4家大型科技公司和12家风险投资公司。

经过层层筛选,扎克伯格看中了《华盛顿邮报》。不过,精明老道的肖恩建议扎克伯格稍缓做决定。果然,仅仅又过了一个月的时间,维亚康姆公司也加入了角逐的行列。它一上来就开出了7000万美元的报价,意图全盘拿下刚刚成立一年的Facebook。

作为全美第三大媒体集团,维亚康姆公司与《华盛顿邮报》是同行冤家。它的加入,立刻引起了《华盛顿邮报》的注意。

肖恩趁机假装无意地将维亚康姆公司的报价透露给了《华盛顿邮报》。果然,对方很快就表示愿意拿出600万美元,来获得Facebook10%的股份,这意味着Facebook的估价已经达到了6000万美元。

经过谈判,扎克伯格与《华盛顿邮报》达成了一项不包括董事的空头协议。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华盛顿邮报》负责谈判的一名高层领导的父亲去世了,于是双方只好将签订日期后延几天。可就在这短短几天里,新的情况又发生了。

原来,在加州与Facebook几个街区之隔的Accel Partners风险投资公司不久前也看上了Facebook。通过层层引荐,该公司的合伙人艾范西向肖恩转达了投资意向。然而,此时扎克伯格正在与格雷厄姆谈判,根本对其不感兴趣。但肖恩此时并未回绝,而是留了一手。

为了抬高Facebook的身价,肖恩故意躲了起来。直到艾范西几经周折,胃口被吊得足足的,肖恩和扎克伯格才答应到其总部一谈。

当然,两人依然穿着人字拖鞋、T恤衫,整个过程故意表现得兴趣索然,甚至懒得介绍Facebook的现状。

Accel Partners公司当时业绩下滑,正在为找不到好的项目发愁。而Facebook的出现,使他们眼前一亮,顿时将其看作重振旗鼓的良机。

很快,Accel Partners公司就提出与《华盛顿邮报》相同的报价,并表示可以增加一些注资额。肖恩当即回绝。

接下来,肖恩试探性地与另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接触,后者表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肖恩故技重施,再次将这个信息透露给Accel Partners公司。艾范西当即表示可以拿出更高的报价。肖恩心里一阵狂喜,但表面上仍装作若无其事地说道:“没戏,我们的想法是投资前至少估价达到1亿美元!”

一天之后,艾范西诚惶诚恐地敲开了Facebook的门。在他的手里,拿着一份Accel Partners公司新的意向书。其中,Accel Partners表示愿意向Facebook投资1270万美元,获得12.7%的股份。如此算来,Facebook的估价果真达到了1亿美元!

因为与《华盛顿邮报》有约在先,扎克伯格陷入了困境。显然,无论投资额还是其在硅谷的关系网,Accel Partners公司都要胜出许多。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此时的扎克伯格选择了坦诚。他主动与格雷厄姆通了电话,向其说明情况,并希望听听他的建议。结果,对方不仅爽快地解除了协议,并丝毫未追究其责任。

于是,扎克伯格与Accel Partners达成了融资协议。此举使Facebook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储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了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

点评:

在Facebook高速发展的背后,资本的支持无疑发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获取资本的过程中,扎克伯格所运用的谈判技巧堪称完美。在这方面,肖恩居功至伟。

在肖恩的帮助下,扎克伯格巧妙地利用竞价心理,在众多的投资者之间纵横进退,使Facebook的估价在短短数月之内就翻了一番!

所谓“兵不厌诈”,在商场博弈中,双方较量的不仅是实力,还有心计和谋略。只要能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又不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我们略施小计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