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管理“微哲学”系列:扎克伯格的七张脸谱
14711700000009

第9章 我就是我,扎克伯格

扎克伯格v

比尔·盖茨是个非常有天分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天分的人,但不是每一个都能开公司。有些人成为博士,用他们的方式改变世界。

背景:

提起扎克伯格,人们总是要把他与别的富翁比较一番。其中比较最多的当数比尔·盖茨。

从成长历程看,这两个人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人都是技术天才,都在中学时就会编程,并提供给他人使用。两人都曾进入哈佛深造学习,又都是为了创业选择辍学。两人都是在19岁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亿万富翁。

两人都拥有极其前瞻的眼光,并给整个时代带来了轰动效应。“让全世界的桌子上都摆放一台电脑”,这曾是比尔·盖茨的梦想。而扎克伯格同样具有改变世界的宏大梦想。他以“致力于将这个世界打造成一个更为开放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梦想。为此,他要做的是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而并非像一般公司那样仅仅为了赚钱去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

相似的经历,使不少人总是把扎克伯格称为“比尔·盖茨第二”。但聪明而孤傲的扎克伯格却对这个称谓多少有些不屑。正如他所言:“外界非要给我加上‘比尔·盖茨第二’的帽子,这是你们的一厢情愿。我为什么非要成为比尔·盖茨?微软靠的是Windows和office发家,而承载我梦想的是互联网,更具体地说是Facebook。”

正如微软和Facebook不能简单的相提并论,扎克伯格与比尔·盖茨同样不具有可比性。比尔·盖茨创立微软,本质上是让电脑为人服务,系统不断升级,电脑也越来越人性化;而扎克伯格则是以人性为基础,将所有的人通过网络紧密地连系在一起。双方的基础不同、理念不同,决定了他们建立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企业王国。

此外,不少人还经常拿扎克伯格与乔布斯的经历相比。众所周知,两人都是辍学生,乔布斯是从里德学院辍学,扎克伯格是从哈佛大学辍学。两人都在很年轻时就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23岁时,乔布斯的财富就达到了100万美元,25岁时,这个数字达到了1亿美元。而扎克伯格在28岁时身价超过了100亿美元。

细心的人们还发现,两人在着装上都很“雷同”。在时尚杂志评选IT界最差着装男士时,扎克伯格以其T恤、牛仔裤和人字拖鞋击败了以黑套头衫、牛仔裤和跑鞋为标志的乔布斯,“荣”登榜首。更重要的是,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乔布斯精神最好的继承者。和乔布斯一样,扎克伯格身上同样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而且,在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权和话语权的世界中,两人都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乔布斯一贯相信,消费者一定会被简约和美观所吸引。而扎克伯格亦从未屈服于“群众的智慧”,他始终坚信,要让用户将社交图谱更深地嵌入他们的生活,他为用户提供了服务而非造成伤害。

当然,两人也有很多截然不同之处。对于用户资料,乔布斯的吝啬令出版商和合作伙伴不满,而在打消用户对隐私的期望方面,扎克伯格堪称领军人物。对于产品和服务,苹果奉行完美主义,因此在其大部分历史中,一直扮演着创业公司的角色;而Facebook从成立第一天起就设想自己将在全球普及。

总而言之,乔布斯是乔布斯,扎克伯格是扎克伯格。尽管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还有着太多的不同。正如扎克伯格所说的那样:“说我是某某第二,不是在夸奖我,而是在否定我。如果特色消失,我还是我吗?”

点评:

正如当初的世界选择了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今天的时代选择了马克·扎克伯格。时势造英雄也好,英雄造时势也罢,扎克伯格和Facebook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从扎克伯格与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纵向对比中,我们或许可以窥出一些与成长和成功相关的规律和信息。作为常人,我们不可能再去复制扎克伯格的机遇和经历,但我们可以复制经验,进而获取灵感。

有位哲人说过,在商场上永远没有迟到者。机遇永远存在,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意识到、能否去牢牢地把握,并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