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中国象棋
14714200000006

第6章 中国象棋的孕育及雏形

一、中国象棋象棋的孕育及萌芽——先秦秦汉时期的六博与塞戏

六博的形制与现今的象棋完全不同,它是一种掷采行棋以决胜负的局戏,《楚辞。招魂》篇说:“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追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象棋一词始见于此。刘向《说苑》载: “雍门周谓孟尝君曰:足下燕居斗象棋,亦斗战之事乎?”又说:“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照这个说法,战国时代已经有了象棋的叫法,并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的雏形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图2-2六博俑)

小贴士: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枭为首。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图2-3仙人六博图)

由于六博往往靠掷来获得胜利,侥幸的成分较大, 从六博中繁衍出一种新的棋戏——塞戏。塞戏不用掷箸,而行枭、散棋,初步摆脱了靠侥幸取胜的机遇,使双方的智力竞争趋向公平合理化。《庄子。骈拇》:“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汉书。吾丘寿王传》也说塞戏“博之类,不用箭(箸),但行枭棋”。塞戏又名“格五”。《后汉书。梁冀传》引鲍宏《塞经》:“塞在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格即不得行,故调之格五。”(图2-4塞戏)

小贴士:

甘肃省武威县唐咀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棋盘为黑彩底,棋局绘白色规矩形图案,与博棋局图案稍有不同,出土的塞戏棋子,刻有龙虎两种图纹。

由于塞戏比六博进步, 发展至汉代已极为昌盛。塞戏成了汉宫庭常设的游戏项目,并专门设立“棋待诏” 的官。

二、中国象棋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曾流行一种“象戏”的棋类活动。这种象戏的棋盘为正方形,并有马、符(即象棋中的兵)等棋子。北周武帝宇文扈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改进,并将规则及要旨亲自写成《象经》固定下来,还在天和元年(568年)召集百官演示推广。这种象戏的流行,使象棋在宫廷和文人中率先盛行起来,为象棋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治象棋史者,多认为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与唐朝流行的象戏是一致的。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在中国象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南北朝时期的象戏已经具备了中国象棋的雏形,是中国象棋的真正开端。(图2-5 北周武帝宇文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