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55

第55章 发展是中国最重大的主题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经了百年屈辱,无数的先辈为了祖国的富强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国对未来的期望是炽热的,希望尽快摆脱贫困,但由于目标过于急切,使中国走了一些弯路,付出了惨痛代价,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则属于“超英赶美”了。

1957年,毛泽东在回应赫鲁晓夫的“苏联要15年赶超美国”说法时,谈到要让中国在15年内赶超英国,在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较为著名的“十五年超英,二十年赶美”的宏伟计划。在这场全民跃进的运动中,中国将钢铁产量视为超英赶美的唯一指标,“以钢为纲”,大炼钢铁、大修铁路。

虽然这场经济建设以失败告终,但这却是中国人第一次给中国制定了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在文革结束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这一次目标具体而实在,第一和第二步目标对中国来说似乎显得有些幸运,中国牢牢地抓住了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机会,靠中国人民的勤劳完成了原始的积累。

从建国初期的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到改革开放初期的200美元,再到 2003年的1000美元,中国的经济也在这一次次的突破中实现着质的飞跃。2008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

人均GDP3000美元在经济学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临界点,意味着经济发展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一定的实力,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加速成长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将快速提高。

比如日本和韩国在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均维持了长达10余年的高增长,仅花了2年时间,人均GDP就突破了4000美元。而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用了10至12年不等。

当然,人均GDP3000美元后的经济加速发展期并不会自行到来,比如阿根廷和巴西等拉美国家,1990年时,人均GDP就已经接近3000美元,由于实施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战略,本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产业升级缓慢,增长方式粗放,导致农业凋敝,工业疲软,失业人口激增,社会矛盾加剧。

到2009年,近20年过去了,人均GDP还在3000多美元徘徊,陷入社会动荡,发展停滞的“拉美陷阱”。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它对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尤为重要,容不得半点闪失。

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就必须转换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决不能沿袭以往的发展老路,中国不能简单再追求量的增加,而要寻找质的突破,为下一轮的大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体在实现人均GDP3000美元后进入发展的“分水岭”,而科技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体今后的发展走向。

以前所宣扬的大干苦干都不灵验了,必须整点技术含量才行。简单进行量的增加,中国土地、水、矿产资源等根本受不了。

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仍然非常多,次贷危机使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恶劣,贫富差距拉大、中西部差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贸易依存度过高等,但中国也有很多的机遇,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之中,中国的工业化也在向纵深发展,通过高铁使中西部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问题,停下脚步在那里争论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很多棘手的问题,都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得到解决。

最明显的就是河流的治理,比如成都的府南河、济南市玉绣河、天津纪庄子河等,这些城市的母亲河都曾经遭受严重的污染,多数为劣五类水质,但经过修建污水处理厂,河道疏浚等工作,杨柳依依又重现大城市,使市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如果没有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额资金,城市河流的整治将是一句空话。

因此,发展是中国最重大的主题,是中国今后数十年社会经济发展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并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打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

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绝不能被欧美所谓的“碳减排”束缚住了手脚,从目前中国的处境来看,虽然仍然险恶,但仍掌握有一定的主动权。

由于资本主义长期处于经济的优势,世界的话语权基本上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他们试图在中国外围建立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扼杀中国的发展,使中国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各种神话正被打破,这给中国难得的机会,我们需要世界都倾听到中国的声音,世界除了西方文明,还有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

中国应当以大国领袖的姿态同时作为一个批判者和建设者,并借助西方人熟悉的“话语”,主张建设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有助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国际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必须能够被涵盖在这些话语之下,并对这些话语形成重构。

中国能源安全

哥本哈根大会基本上以失败而告终的,失意的欧盟很想把责任都推到中国身上,只可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欧盟的悲情牌并没有打好,最后只好把牙咬碎了吞到肚子里,收拾心情准备来年再战。

欧盟在事后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无辜的小白兔,而中国就成了一只大灰狼,其中原由则是在内部恳谈会上,欧盟的默克尔、萨科奇坚持要把2050年全球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50%,甚至提出80%的宏大目标,结果中国坚决反对,而中国的铁杆盟友苏丹也在旁边给中国帮腔,把伟大的碳减排事业给搅黄了。

这也让很多环保主义者,无政府组织(NGO)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中国不减排就算了,还不让欧盟自己提高标准,中国就是哥本哈根大会失败的主谋。

说起来,中国也有自己的考虑,中国已经开始承担减排的义务,要是欧盟把目标定得老高,中国在欧盟的高标准面前就会很被动。而更深层的考虑则是,中国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这些煤炭燃烧了排出来的就是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没有替代能源的情况下,那不是自己把自己的命革掉了。

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上就是成本更低的石油取代了煤炭的霸主地位,但煤炭在社会生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大约占20%左右。

而从上表中,我们就能看出煤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绝对分量,虽然清洁干净的水电、核能及风电等比重一直在上升,但中国煤炭在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仍一直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巨量的煤炭一直在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满足着中国经济贪婪的胃口。

上天对中国或许是较为恩惠的,石油虽然不是很多,但煤炭却异常丰富。据中国煤炭地质总局2008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煤炭储量达1.3万亿吨,预测煤炭总资源量为5.57万亿吨。按中国目前每年30亿吨左右的开采水平,管个三四百年还是不成问题。

但煤炭毕竟不能完全代替石油,汽车就不能装着一筐煤在大街上到处跑,因为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中国患上了严重的石油饥渴症。

前面有日本、英国等在石油危机中的深刻教育,中国显然也不愿意把所有鸡蛋放在中东这个易摔的篮子里,凡事都异常小心。

在最近几年中,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中国找油的身影。从战乱的南部非洲,到美国的后院——委内瑞拉,南极几公里冰层下面的石油,中国也要惦记一番。而自家南海院里,等中国海上石油钻探平台弄好了,也将大干一番。

而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石油管线的故事完全可以拍成一部上百集的泡沫剧,两者的分分合合只有用心才能数清楚,其间还穿插了日本这个第三者,故事高潮迭起,两个主人公似乎已经穷途末路,但又峰回路转,在历经十多年后,好似将在2011年修成正果。

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石油管线鉴了合同又撕毁,撕毁后又签订不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线在2005年底正式峻工投产后,2009年底天然气管道又通气了,使中国又增加了一条重要的能源通道。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自前苏联地区进口的原油所占比例,已由2000年的3.1%上升到目前的10.0%,贸易金额有数十亿美元,而当中俄石油管线建好后,中俄间石油贸易量还将大幅上升。

对于两个大国来说,过分亲近对双方都是一种威胁,深度的利益捆绑可能会对双方外交政策产生牵制。对俄罗斯来说,大量向中国输送石油,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强的依赖,而中国过多使用俄罗斯的石油,不安全感将增加,以俄罗斯人的脾气,经常搞一些在寒冷冬天对俄罗斯通向欧洲的天然气进行维护,全然不顾别人在冰窖里冻得发傻。

中国到现在似乎还不具备让北极熊感情专一的魅力。

从中俄间的贸易来看,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国,中俄贸易也一直在增长,但中国在俄罗斯的贸易地位并不高,显然两个巨大身躯的邻居还是保持了高度的谨慎,不想有太深的利益纠葛。

在动荡不定的国际石油市场上,人们很难摸准它的脾气,后面国际投行的身影似乎总不可少,为石油这个绯闻缠身的明星不时增添着花边消息,就为了让他不停地蹦蹦跳跳,也只有在国际油价的波动中,才能有赚钱的机会。

被国际投行经济炒作的除了美国石油战略储备外,还包括各种飓风,石油生产国的生产设备是否老化,而用的最多的道具则是石油资源的紧张。

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2008》在北京发布。数据显示,全球石油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足够开采41年左右。这条消息发布仅三天,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便应身到了147美元的峰值。

欧美似乎习惯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石油业的末日,如在美国磨刀霍霍想参加二次世界大战的1941年,美国国内专家预测,如果没有新的勘探,按照目前石油消费量国内石油储量在14年内枯竭。

石油的储藏水平还能开采多少年,似乎很难从公开媒体中找到答案。德国《经济周刊》2008年6月一期刊发一篇题为《石油还够开采150年》的文章,这应该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了。

该文章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600亿桶,占全球常规石油储量的四分之一。尽管如此,沙特阿拉伯仍有较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中东另外两个大油罐——伊拉克和伊朗身上,前者由于战乱,人们还难得静下心来好好去探测,而伊朗还没有完全融入国际社会,未来的事谁能说得清。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也就没有理由把自己的命运都赌在海外石油上,自力更生才是王道。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国只有在煤炭上做足文章,才可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安全,这也是中国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