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57

第57章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能否少丢掉出口这条腿? (2)

这样也可以得到一个恒等式,即W老四家族=V1+M1+V2+M2+V3+M3+V4+M4=∑(V+M),老四家族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被四个家族及他们所雇用的工人消费掉的。

图:四个家族分工协作示意图

到这里,我们就已经模拟了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基本接近现代文明。老大家族相当于社会的重工业,它生产各种大型的机械设备,它构成各生产单位的固定资产;老二家族相当于提供各种原料,而老三家族则属于为生产服务的,如会计师、律师、咨询等,他们基本上提供无形的产品。

老大、老二、老三三个家族所提供的产品都不是直接用于消费的,在现代社会中,估计也没有谁把一辆掘土机拿来当私家车用吧,四大家族分别承担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场4×100的接力赛,老大、老二、老三分别跑前三棒,最后由老四跑最后一棒,最后荣誉则属于这个整体,老四家族生活的商品才满足四个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需要。

这里可能有一些交叉,如果一个人到一家宾馆住宿,他是自掏腰包则这属于消费,他用发票报销了则我们将它视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这家宾馆相当于老三家族提供的服务,它最后要进入C3。

因此,四大家族的划分不是按照生产的最终成果来划分的,而是按照他们在整个生产中所处的环节和所起的作用。而所有的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

我们在四兄弟模型中设定靠他们供养的老人,在现代文明中,则是国家机器,国家通过税收从各企业中征收一部分税款,当然工人因为有薪资收入也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构成国家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费用。

上面两个模型,实质是一种简单再生产,即整个社会没有积累,生产规模维持不变,没有增加生产设备,几十年不变。但在现代生活中,这种一成不变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人们总有不断投资扩大生产的冲动。

上面将所有生产都假设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全部完成,而实际上很多生产是错综复杂的,很难丝毫不差地分成一些小片断。但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我们仍可以以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表示生产的周期。

由于我们假设有生产单位之间都是用货币进行交换的,包括发给员工的工资,所以整个社会所需要的货币流则是各个企业所需要流动资金的总和,这时候流通中的纸币或金银都是无所谓,货币的功用主要是为了让整个流通更顺畅。

因此,我们可以对上面的四家族模型进行扩展,使之能全面反映现实的生产。

图:四家族扩大再生产模型

在扩大再生产模型中,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家族专门进行新增设备的生产,在一个生产周期末了,所有生产设备都安装调好,这个新增的生产能力可能是用于生产固定资产的,也可能是用于生产原料或中间产品的,或者是每个家族的生产能力都增加。

这时整个社会的产出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满足社会成员日常生活需要的,一部分是用于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即W最终消费+V新增投资=∑(V+M)=社会总需求。

在最理想的状况下,新形成的生产能力会再次形成四大家族间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而实际上这不可能做到,它只有不断调整到供给与消费合适的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供给与需求必须相等,所有的生产都必须销售出去才能继续进行,才能维持下去,社会经济总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如果商品不能做到适销对路,只有减产,一旦需求增加,工厂则会开足马力。

我们可以用上面的模型来真实全面地模拟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看清各个企业、个人及政府组织在社会大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使我们揭开整个社会运转背后的秘密,它像一架超级精密的机器,在供给与需求最终必须相等这一规则下良好地运转。

这将有助于使我们回到本章开头的问题,看经济是如何增长的,如何看待消费、投资、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上面三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流通、消费、交换是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即一件东西销售出去后,取得收入,再购进原料进行生产。

因此,消费是整个生产周期的一个部分,只有消费者将手中的钞票花完了,才可能使该生产过程完整,消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并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上面的模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但它可以和外部进行交换,即为现实生活中的进出口贸易。就像我们常说的出口1亿件成衣换回美国一架波音飞机,这可以看成是中国数百万生产成衣的工人辛勤劳动与数十万制造飞机的工人劳动的交换,只是中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美国的工人。

从经济的发展来看,进出口是互通有无,换回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设备等,巨大的贸易顺差只是手中握有一些其他国家的债权,只是一堆纸或美联储中央银行计算机里的一些字节数,经济的增长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并没有被自己的国民消费。

过量的贸易顺差,只是消耗国内的资源,污染国内的环境,这绝对得不偿失,它同时也会增加贸易摩擦,使贸易逆差国经济受到损害,成为引发贸易纠纷最直接的原因。

中国希望通过贸易自由区、两国自由贸易协定来对抗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而在自由贸易区内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两国内部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协调机制,促进内部贸易的平衡。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关税同盟就面临着解体的可能,其中引发争端的还是贸易的不平衡,这需要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只有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只有投资才可能形成更大生产能力,在中国目前条件下,中西部的生产力仍然低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于手或半自动化生产,迫切需要对生产进行更新改造,更换更先进的生产设备,也只有这样才可能让中西部富裕起来。

资本主义世界早期都经历了一个疯狂投资的阶段,不然美国也不可能形成32万公里的庞大铁路网,中国人起早贪黑,用了60年时间才建设8万公里铁路,只有美国的1/4左右。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之后,便开始诋毁投资的作用,这也似乎说明了西方的经济学家也知道道路等基础设施在经济起步阶段的重要作用,但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只有从理论上为投资抹黑。

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只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多是一种引导性的,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更多是需要竞争。

从模型来看,完美的计划是最佳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浪费。但这种只可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很难预见经济的长远走势,而从经济实践来看,苏联的计划经济及中国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都难以解决激励的问题,最后只会变成大锅饭,造成更大的浪费。

市场经济虽然会产生较大的浪费,但它可以激发人类的无限创造力和活力,创造出更多的需求,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不断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目前商品生产已经主导了一切,货币成为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法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目前生产力的条件下,人类仍然不可能超越商品经济,不遵守商品经济规律必然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及人类思想道德水平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仍是不可超越的,它在较长时间内都将成为一种主导的方式,而计划只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

中国4万亿投资,最重要的还是让中西部与东部沿海的经济紧密联系起来,要想富,先修路,政府的投资正好可以解决私人资本不敢投、投不了的矛盾,它将激发各种社会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升级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是有自我造血功能,而不能被动地被赶着走。如今中国这架经济战车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遇到一个不小的坡,如果没有政府巨大的投资计划为中国经济加把劲,将可能使中国迅速衰退,带来社会的动荡。

社会的发展,科技技术不断进步,将增长更多的需求,它自然会形成新的投资机会,而原有的设备将不断被淘汰,促进生产的更新换代。

由于中国经济体足够庞大,可以使社会分工全面展开,形成最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在中国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发掘中国内部的潜力,而不是盲目地依赖出口。

随着欧美在碳关税、碳减排上的不断强硬,贸易保护主义将可能不断强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机制中多边谈判可能日益削弱,而双边机制将不断增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中国—非洲、中国—日本—韩国或中国—中亚四国自由贸易区,这样对于实现中国战略有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