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苹果式营销
14753100000022

第22章 攀比心理是促使人们购买苹果产品的主要因素吗

苹果产品自从问世以来,就得到了人们的热捧。当一些人看到别人都去购买苹果产品时,大多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做出购买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攀比心理可以被称为是一种赶时髦的心理,它表达的含义是,自己也要拥有别人拥有的商品。很多时候,攀比心理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追求,即当别人拥有某一东西的时候自己也想拥有,当别人没有某样东西的时候同样也渴望拥有。可以说,苹果产品之所以能够持续畅销,正是因为苹果公司恰到好处地利用了用户的攀比心理。很多时候,一些用户在面对价格昂贵的苹果产品时总是犹豫不决,但苹果公司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因为他们相信,用户自身或多或少存在攀比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人面对苹果产品时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可以说,也正因为人们的这种攀比心理才让苹果产品不愁没有销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用户产生出的攀比心理是指用户由于对自身所处的身份以及地位的一种认同,从而选择以所在的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和炫耀心理相比,用户的攀比心理强调的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用户的攀比心理又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正性攀比、负性攀比。心理学分析认为,用户产生的正性攀比指的是正面的、积极的比较,也可以理解为理性意识驱使下的合理竞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发用户积极的竞争欲望,从而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而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这会让用户陷入思维的死角,从而让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以及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用户产生负性攀比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理性分析,不假思索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如此一来,于人于己都是极其不利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用户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自身经济原因。由于社会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使得社会财富大幅增加。大多数人认为,社会的财富是取之不完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主张消耗财富的心理便油然而生,于是这些人便毫无顾忌地攀比消费,从而选择购买昂贵的苹果产品。可以说,经济原因是攀比消费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因素的话,很难形成强有力的购买力。

第二,哲学原因。西方哲学认为,人类最大的使命就是要以自身的智力和体力充分了解外面的世界,进而控制和征服世界,并尽可能地成为世界的主宰力量。这种哲学思想并没有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长久和睦相处或者互利互惠的合作者关系,而是看成一种剥夺和被剥夺的关系。如果表现在消费领域,就是人类无限制地挥霍手中的财富,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感觉和视听需求等。因此,西方哲学思想可以看成是用户攀比心理形成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拥有这样的心理后,用户形成攀比心理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第三,自身心态因素。一些人或许会因为机缘巧合而暴富,而由于这些人对财富本身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如此一来,就导致了消费的攀比。可以说,在购买苹果产品的人群里,这样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第四,自身家教因素。由于很多孩子长期生活在溺爱之下,从而产生了刁蛮、任性、贪图享受等性格。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的要求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种溺爱行为,会致使孩子们的欲望不断膨胀,从而使孩子形成盲目攀比的心理。

第五,消费宣传因素。现实中,一些媒体或新闻会不切实际地宣传透支消费的理念,这就会误导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自身没有经济来源或者收入不稳定的人。由于这些人存在盲目攀比心理,从而选择透支去购买苹果产品,这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是极其不理性的行为。

从追求的目的来看,存有攀比心理的用户,在购买苹果产品上,大多表现为苹果产品带给自身的心理愉悦程度要远远高于自身实际财力程度。而从攀比心理的性质判断,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有相当一部分用户会做出超出自身购买或支付能力的购买行为。比如,通过不断购买苹果公司新推出的新产品满足自身的愿望。假如任由这种愿望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不仅形成不了正确的消费观念,还会诱发其他问题。

虽然一些人也意识到自身在消费时存在攀比的情况,但却抵挡不住苹果产品的诱惑。与其说这是人们不能约束自身的行为,还不如说是苹果产品身上散发出的一种迷人魅力。正是因为这种魅力,迷倒了众多“果粉”,让其心甘情愿地去追捧苹果产品。由此而言,攀比心理确实是促使一些人购买苹果产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