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日本商业四百年
1476300000026

第26章 政府里的财神爷 (2)

天皇的发怒其实只是作秀,朝廷内部各派势力又开始争执不休。最后,大久保利通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派遣4 000人进攻中国台湾。

对三菱来说,这就是难得的机遇。

大久保利通跟岩崎弥太郎关系很密切。他以打仗为由,花150万美元,购买了13艘汽船,委托给三菱管理。一下子,三菱的实力超过了邮政蒸汽公司。

为了彻底消灭井上馨在朝中的势力,大久保利通又把三井邮政蒸汽公司的18艘船都买了下来,借给了三菱公司使用,并且提供给他们大笔的赞助金。

大久保利通的理由是,帮着政府管那么多船,多不容易啊,怎么也得补偿一下。所以说,朝中有人好赚钱,大抵如此。从那时开始,三菱家族每年能获得25万元的海运补助。

对三井和三菱来说,生意也是一场豪赌,一次武林争雄,哪个门派的力量足够强大,哪个门派就能获胜。

守成不易,勇敢壮飞

导读:企业和人生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坎坷、冲击才是永恒的话题。但重要的是,如何顺应社会的变化,因势利导,巧妙生存。毫无疑问,三井家族做到了。当他们的很多生意遭遇困境之时,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悄然诞生,可能三井家族自己也没想到,这个新的商业模式有极为强大的力量,足以侵吞世界上一切创造财富的地方。后人说,三井家族是阴谋的制定者,其实,他们自己也曾懵懂,只是他们深谙东方哲学和武士精神的真谛,才塑造了今天的财富帝国。

三井物产布局天下

在三井与三菱的海上争霸战中,后者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不仅如此,在19世纪70年代初,随着井上馨和涩泽荣一的退隐江湖,三井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1871年前后,从海外归来的井上和涩泽爱上了西式的金融机构,他们渴望在日本设立自己的银行。但要想创办一个有钱的机构,就必须先弄来钱。所以,井上和涩泽开始在民间寻找资金支持。当然,第一个入选的就是三井组。这个家族企业一直承接政府的资金管理、税收管理工作,还负责过银两兑换业务,并且有实业做基础,资金实力雄厚、不可一世。

此外,涩泽还找到了另一个财阀代表——小野组。小野家也是江户时期的富商,发端于著名的商人故乡近江国。早先的时候,外国商人频繁到盛冈藩(岩手县盛冈市)做生意,小野组就负责帮他们运送货物,做起了物流生意。明治维新过程中,跟三井一样,小野组因为把赌注压在了革新派身上,在战后也获得了政府的银两兑换生意,由此发家致富。

在设立银行这事儿上,最初,三井和小野却很难走到一起。大家都知道银行是个赚钱的生意,谁都不希望有别人参与其中,都准备自立门户单干。可是涩泽荣一认为,股份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体制,必须在日本大力推广。因为股份制产权更加清晰,能在短期内集合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家族式的单兵作战还靠不住。

小野和三井则认为,股份制会侵害到自己家族的利益,更会导致分赃不均,所以起初坚决抵制。但涩泽荣一是个狠角色,他周旋了半年左右,看没有进展,放下狠话:如果不同意共同参股,那以后就别想接受政府的任务!

这可是个重磅炸弹。政府一打压,任你能力再大也无法翻云覆雨。三井和小野只得放弃了单干的打算,决定团结在涩泽荣一周围,建立日本第一家银行。

1873年,银行正式开业,定名为“日本第一国立银行”。不过,“国立”二字很容易让人误会,并不是国有企业的意思,是指民间力量在政府支持和认可下创立的银行。国立银行经过政府允许,有发行纸币的权力。

这个故事其实很耐人寻味。按照近代西方公司理论来看,政府应该退出市场,让无形的小手来调节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日本却很例外,他们利用手中的强权来推动商业银行的蓬勃发展,这也是涩泽荣一的企业经营哲学的精髓所在。

但是,随着征韩论的上演,涩泽荣一和井上馨在朝中突然失势,给国立银行的打击很大。三井也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的困境。但他们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凭借多年的经验、力量和手腕,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股强大的生命力来自三井组下一家更有野心的公司,这家公司一成立就开始巧妙布局,设下重重阴谋和圈套,等待着越来越多的公司走进他们的陷阱。

这家公司就是三井物产,它的创办者叫益田孝。

1876年,他一手创办了三井物产,这是一家复杂、奇妙、神秘的公司。最初设立的目的是经营贸易,倒买倒卖,后来不断发展,开始插足矿业、金融、物流、信息。他们有着一支强大的情报队伍,潜伏在世界各地,每当有商机出现,他们都会瞬间捕捉信息,然后传达给三井总部,然后制订方案,各个击破,获取暴利。后人所了解的松下、丰田、本田、东芝等日本各大蜚声海外的企业都不过是三井物产的一颗颗棋子而已。

这种模式后来越发强大,从巴西的淡水河谷,到你家电视里的一个零部件都逃不过三井物产的巧妙布局。

而迈出伟大的第一步的,正是益田孝。

这个人极其聪明,不仅会经商,还喜爱书法。他的字体内部细腻、柔软,而轮廓则苍劲有力。字如其人,益田孝本人也是一个外刚内柔的企业家,从他苍白的脸上看不到任何想法,而其内心则复杂敏感却又不失情怀。

这种让人难以捉摸的性格特点来自于益田孝坎坷的前半生。

童年时代,美好而简单。益田孝生在佐渡的相川,那是个阳光明媚、乱花飞舞的海滨城市。以盛产金银而享誉日本。少年益田孝跑遍了这个小城市,看着一群群矿工如织般走过,对金银矿物的兴趣由此而生。

益田孝的小名叫德之进,生于1848年11月6日,父亲的名字很有气势,叫鹰之助。德之进排行老大。

父亲鹰之助是当地公务员,负责管理矿山。于是,小益田孝总是能看见父亲在进矿山之前的一系列宗教仪式,比如吃素斋、沐浴更衣等。他不明白,进入黑糊糊的矿山,父亲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折。但可以肯定的是,矿山一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很多年以后,益田孝运用手中的权力,几乎是倾家荡产般地买下了一座决定三井家族命运的煤矿,或许这是在幼年就种下的理想的种子。

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早在他幼年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是一句屁话,任何人的人生和成功都不可能复制。

放大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和国运也都不能复制,他们必须找到自己的道路和理想,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时间很快到了幕府末年,美国的舰船突然来袭,众多海滨城市纷纷打开门户,迎接西方文明。几乎与此同时,益田孝的父亲鹰之助接到了幕府的一个新工作——去往北海道的箱馆(现在函馆)负责与俄国人沟通贸易。

就这样,一家人决定北上。在离开老家的时候,有个叫雄辅的仆人赶来送行。大家互相说了几句祝福珍重的话,就在雄辅要离开的时候,益田孝忽然放声大哭,一把抓住雄辅的手,死活不让他走。

老父亲鹰之助很奇怪,平时没看出这孩子跟这个仆人有什么深厚感情啊,于是走上前去劝说儿子。可益田孝就是死活不答应,非要鹰之助带着雄辅一起走。这时候,船快开了,鹰之助没办法,只有答应了儿子这个无厘头的要求。

但很快,父亲就开始为儿子当时的举动赞叹不已。全家人到了北海道不久,有一个富商在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雄辅,并且发觉这个人聪明、勤奋、细心,于是收到了自己门下,认为养子。

后来,雄辅回忆说,伟大的人气场都很强烈,他们身上的机遇、运势,不仅仅为自己所用,还常常会带给周围的人。

在箱馆安定下来之后,鹰之助就跑到幕府的奉行所里工作,而此时的益田孝已经7岁了,正是读书的年龄。每天清晨,鸟儿啼鸣的时候,益田孝就背起书包去教育所里读书,四书五经、书法剑术是他生活的主题。下午的时候,益田孝会骑着高头大马练习骑术,学习游泳。

后来,鹰之助认识了当地一位非常有名的英文翻译,就把儿子送过去学习英语。当时日本刚刚打开国门,鹰之助就意识到了外语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

这与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不无关系。箱馆是北海道最大的海滨港口,每天,美国、英国、俄国的船只不停驶来,各种新文化也接踵而至。小益田孝在这里耳濡目染世界的变迁,好奇心一天天强烈起来。

到了安政六年(1859),益田孝的生活再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鹰之助因为在箱馆工作成绩突出,而且积累了很多跟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幕府决定让他去江户工作,负责与西方人联络贸易、处理纠纷。

这样一来,益田孝家又一次集体大搬迁。在江户,益田孝进入政府设立的外国语学校里继续研读英文。小伙子非常聪明,学了几年之后,考进幕府,成了公务员,主要担任高官们的翻译工作。

按照当时幕府的规定,公务员必须要在15岁以上,而此时的益田孝才14岁。老爸为了让儿子端上铁饭碗,不惜弄虚作假,谎报了儿子的年龄,益田孝才得以进入政府机关。

当时的幕府,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但对益田孝来说,乱世让他学会了更多的生存技巧与人生哲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想到美国驻日本领事馆工作。美国第一任公使叫哈里斯,这个人性格坚忍、野心勃勃。那个时候的日本,排外情绪很严重,愤青们都被称为“攘夷派”。这些人天天潜伏在哈里斯家周围,时刻准备刺杀公使。

但哈里斯一点也不畏惧,照样独来独往,每天坚持走路上班。益田孝万分佩服,他也意识到,对西方的攻势一味反抗、叫板是不行的。必须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世界进步、潮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