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日本商业四百年
1476300000027

第27章 从西方归来的年轻人 (1)

到西方去、了解西方文明的渴望在益田孝的内心越来越强烈。文久三年(1863),机会来了。那时的益田孝年仅17岁。幕府要派遣一支考察团到法国学习,整个团队有34人,益田孝,他的父亲鹰之助,还有他未来的大舅哥都榜上有名。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横滨出发,经过上海进入西贡、新加坡,在印度停留之后,接着奔赴瑞典、开罗,最后到达马赛。

在考察团的团员眼中,年轻的益田孝少言寡语、性格温和。不过在印度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大家彻底改变了这个看法。当时,考察团租了个船过河,到了离岸边还有几十米的时候,船夫突然提出要提高租费,否则就拒绝靠岸。众人大惊,不知如何是好。益田孝当即拔出腰刀,冷冷地看着船夫,要挟说,不让我们上岸,就一起死在河里。

说着,益田孝挥起佩刀,在船舷上留下一个深深的痕迹。船夫大惊,只得靠岸。至此,考察团众人都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在巴黎的日子,让益田孝永生难忘。他看到停靠在港口的丰富物资艳羡不已,看到街市上热闹的景象心生赞叹,看到法国人华丽的服饰又不禁自惭形秽。他意识到,法国的经历是他硕果累累的人生之树上最鲜亮的一颗,他必须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尽可能地汲取充足的养料,用来培育远方的祖国。

于是,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游荡在巴黎的各个角落,造船厂、冶炼厂、书店、咖啡馆甚至是下水道,他耐心地观摩、抚摸和思考。

最让他震撼的还是造船厂。当时,日本人管外国的军舰叫做黑船,益田孝跑到船厂,认真地看工人们打造巨舰的过程。可是,益田孝没有想到,就在他陶醉在黑船制造的时候,遥远的祖国,也迎来了一批不怀好意的黑船,让日本人彻底意识到幕府统治的衰落,新兴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

回到日本之后,益田孝被派往“运上所”工作。这个机构其实就是现在的海关,在这儿,益田孝更是直接和外国人对话,英语水平也随之噌噌猛涨。除了语言之外,益田孝还报了一骑射班,每天跟着法国人学习骑马打枪,用西方的战斗方式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时间很快到了1868年,那一年,维新派逼迫幕府将军退位,迎来了明治天皇的新时代。此时的益田孝身在江户。他的官场同事们奉劝益田孝离开这里,跟随退位的将军去静冈县。但益田孝发现,将军的思想是落后的、腐朽的、不得人心的,他发自内心地希望明治天皇和他的幕僚们能让日本走向近代化。

很多年以后,益田孝回忆起当时的抉择时说,武士的确是让人羡慕的贵族,但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武士的真正精神应该用来经商,以商业让日本繁荣起来,这才不会丢武士的脸面。

这是当时很多日本人的想法,而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散布在日本各个角落,有政府官员,有学者知识分子,也有路边的乞丐和工厂里的外来妹。每个人的报国梦都不尽相同,鲁迅认为应该从思想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而益田孝则选择了用商业来塑造新日本。

不过话说回来,理想是伟大的,现实是万分残酷的。丢了铁饭碗的益田孝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工作,四处游荡。一年之后,他才在横滨的一家外国贸易公司里找到一份工作。

伟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这家外贸公司的外国人不懂日语,日本人也不懂英文,于是,他们找了一些中国人来做翻译,没想到当时中国人的语言天赋还真是不可小觑,三语精通,纵横亚洲。但益田孝的出现,让这家公司大为欣喜,中国人进行英日互翻毕竟容易变成胡翻,而益田孝的语言功底相当深厚,且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于是公司聘任他为大掌柜,全权负责在日本的业务。

跟现在的白领一样,刚刚20多岁的益田孝很快就厌倦了给人打工的工作。他发现,很多日本商人都在横滨做生意,他们四处借钱买来船只,然后用船来倒买倒卖,再拿挣来的钱去还买船的借款,一两年下来,借款就能还完,剩下的就是净赚。

益田孝一拍脑袋,决定投身其中。他用几年攒下来的积蓄,又跟家人借了不少钱,从一个富商那里买来了自己的第一艘货船。

起先,这船也就运送点大米什么的,后来,益田孝开始涉足茶叶、酒等暴利行业,生意越做越大。到1870年的时候,益田孝干脆在横滨开了一家实体店,取名为“唐物产”,专门向外国人出售茶叶。

年轻的益田孝非常注意圈子的建设,他跟横滨各地的商人都关系密切,以仗义疏财著称。在众多朋友中,有一个叫冈田平藏的人对益田孝的帮助最大。因为,这个人有一个好朋友,名叫井上馨。

1872年,春日迟迟的一个中午,益田孝和冈田平藏停留在去往东京的路上。两个人走进一家茶馆,准备歇歇脚。一进室内,冈田平藏就兴奋地大叫:这不是井上公吗?原来,井上馨也正坐在那里喝茶。

冈田和井上寒暄了几句,就介绍说:“他就是我时常提起的,有才华的益田孝君。”井上馨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他不卑不亢、谈吐稳健、头脑灵活,的确是个人才!这是井上馨最初对益田孝的印象。

那时候井上馨的官职是大藏大辅,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到了东京之后,他马上派手下涩泽荣一去拜访益田孝,并且恳求他到政府工作,负责货币的铸造和发行。

益田孝喜出望外,他终于可以把自己的所有才华贡献给祖国了。在之后的一年里,益田孝和涩泽荣一并肩战斗,决心造出成色良好的货币。那时候,为了规范货币,日本请来了很多外国技师,益田孝每天跟着这些老外,拿着试管作实验、评估货币成色,忙得不亦乐乎。更重要的是,造币这活儿基本上属于化学的范畴,当时的日本人根本不懂化学,这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个新鲜事物。益田孝沉浸在科学的乐趣中,流连忘返。

很快,平静而充实的生活被无情地打断。1873年,井上馨和涩泽荣一双双退出朝廷,益田孝在失望之余,也离开了铸币工作,准备重操旧业——倒买倒卖。正巧这时候,老上司井上馨也成立了一家公司,名曰“先收公司”,向西方人出售茶叶、生丝、稻米,换来武器、肥料。公司每年赚取的巨额利润相当可观,井上馨决定让益田孝打理自己的企业。于是,他又成为先收公司的社长。

不过,公司也就维持了两年,到了1875年,井上馨又官复原职,公司也就随之解散。益田孝在这段时间里发现,经商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拒绝了井上馨的邀请,专门做起了生意。

时间到了1876年,决定性的时刻来临了。当时,三井的大掌柜三野村利左卫门决定在三井组内成立一家贸易公司,他看中了益田孝的工作经历和政府的关系,于是任命他为公司的一把手。于是,名噪海外、侵吞全球经济版图的“三井物产”也就诞生了。

200年前,埋下阴谋的火种

公司刚成立时候的结构是这样,三井家族的老三、22岁的三井武之助和21岁的老五三井养之助担任“社主”,也就是董事长;益田孝出任“总辖”,类似于CEO。请注意,这家力量强大、历史悠久的公司创立者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年轻的心态来改变商业世界的版图。

除了这几位重量级人物之外,井上馨还派来了自己的心腹木村正干担任副总辖,是公司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人物。

其实这家公司结构很有趣,家族要人担任董事长,有经营才能的人当CEO,这分明就是今天的职业经理人体制。

从资本结构来看,公司总额为200万日元,三野村利左卫门占100万日元股份,三井家族占50万日元,员工占剩下的50万日元。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这个体制非常进步,几乎照顾到了出资方、管理者和员工各方面的利益。这也是日本第一家员工参股的企业。

平心而论,益田孝在三井物产领到的工资其实很低,才200日元,比在先收公司的收入少了50日元。于是,益田孝提出,公司每做成一笔生意,都要从中提取10%的佣金。三井家欣然同意。

不过,益田孝的行为中,还有一个让人困惑的地方。当时,益田孝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和船只,完全能独立门户,跟三井家竞争。可他放弃了这一切,投入到一个家族企业当中,虽然是金领,但毕竟还是个打工仔,这是为什么呢?益田孝老的时候回忆说:“创业固然有吸引力,但我只想做我认为对的事情。”

我还是不理解,只能从他已有的只言片语进行揣测了。在横滨经商的时候,益田孝认识了很多商人,这些人有智慧、有勇气,但大部分都在革命和社会巨变的浪潮中销声匿迹了。在认识了井上馨和涩泽荣一之后,益田孝越发意识到,背靠大树才好乘凉,单打独斗不是明智之举。所以,他决定进入三井组多半也是这个原因。

这是身处乱世商人的悲哀,也是他们的幸运。

在三井物产成立之后,益田孝更是大力跟政府官员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比如在东京小田原买了个别墅送给山县有朋,后来更是把自己的小姨子嫁给了山县有朋做小,两人成了连襟。除了巴结山县有朋之外,益田孝每年都送大量礼品给井上馨。要知道,井上馨跟山县有朋绝对是死对头,两人出身不同、政见不合。益田孝就运用自己的灵活手腕,让三井物产在两个政治派系之间自由发展。另外,井上馨一直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三井家的生意指手画脚,益田孝利用他跟山县有朋的不和,在朝中打击井上馨的力量,让两方互相制约。所以说,益田孝是个阴险多谋的人,从不轻易说话,说话也在遥远的地方,让你摸不着头绪。

但是,在益田孝的内心深处,一点也不喜欢井上馨和山县有朋。他厌恶幕僚的腐化与贪婪,反倒是离开朝廷的涩泽荣一是他心中的偶像。在三井物产成立之后,益田孝几乎每天都要请涩泽荣一喝茶聊天,探讨公司业务,在他心目中,荣一亲切随和、见解深刻。之后,每逢公司有重大的战略调整,益田孝都要请教涩泽荣一。两个人的友谊持续了几十年。

那个时期的三井物产基本上和现在一样,涉及的产业非常广泛,煤矿、粮食、茶叶等都会掺和进去。益田孝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这哥们儿当年学会了骑马,这次派上用场了。明治年间,汽车没有普及,手机还属天方夜谭,一到要外出办事,益田孝就对助手高喊:牵我的马来。然后一跃登上坐骑,绝尘而去。

一小时后,三井物产门前狼烟突起,益田孝翻身下马,跑回办公室。助手会把当天要签字的文件放到桌上。益田孝挥起大笔完成任务,然后喝上一杯茶,喘口气,再跨上高头大马,又不知所终了。

天天骑马奔忙的益田孝有时候脾气很暴躁,属下都怀疑他到了更年期。这哥们儿一旦发现下属工作有纰漏,就放声大骂,搞得公司鸡犬不宁。但益田孝又很会收买人心,每逢有同事过生日,他就叫一帮人去自己家里庆生。前一分钟,同事还可能被益田孝痛骂,很快又会接到去他家喝酒的请柬。

益田孝的管理风格算得上是当时整个日本商人的异类。无论是岩崎弥太郎还是安田善次郎,他们都作风强硬,惯于独裁统治,各个财阀的大掌柜也不过是他们的一颗棋子,缺乏真正的执政权力。但益田孝似乎是个异类。三井物产这个公司一建立就和三井家族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益田孝一人独揽大权,三井家人也不过是名义上的董事,并不直接插手业务,只有当公司出现重大问题时才会行使股东之权力。换句话说,自益田孝开始,日本的家族企业开始转变为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制,即使益田孝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事情的的确确在发生变化。

总之,三井物产在益田孝的领导下,周旋于官商之间,并且开创了依托实业、海运等基础产业的贸易公司模式,在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为日本独特的、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商业样本。从细微处看,这也奠定了益田孝在三井家的地位,为他在20多年后执掌三井组门户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