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日本商业四百年
1476300000046

第46章 亘古未有的奇怪战争 (1)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看貌似强大的俄国。这个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版图,但在20世纪初期,他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而已。其工业化水平在帝国主义国家里低下得可怜,其生铁产量为11 200万吨,是英美两国的五分之一左右。更重要的是,工业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俄国经济依赖海外资本过于严重。在20世纪初期,俄国国内总资本中有一半以上都来自海外投资者。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国家内部资源丰富,要啥有啥,可惜工业水平巨低无比,只能请求外援了。在煤炭等行业,外国资本占据了70%以上的资本份额,换句话说,一旦外资出现问题,俄国的重工业也会很合时宜地陷入瘫痪。

1904年,战争的枪声如期而至。双方在海陆展开了殊死搏斗。战争这东西,表面上看是枪林弹雨、你死我活的打架方式,其实本质上不过是两个国家实力的终极博弈。谁能撑到最后,谁就是胜者。

俄国显然不行。这只老黑熊的军队缺少山炮和手榴弹等武器装备,而日军除了自行研制的新式武器外,还配备有从德国进口的先进武器,如机枪、野炮、山炮和重炮。俄军不仅武器装备落后,指挥部门也表现得非常昏庸无能。战争爆发后,俄国陆军参谋本部甚至连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军用地图都没有。俄国军队的腐败,连俄军总司令库罗帕特金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大批军官厌战,其中有许多甚至是高级军官,也在装病而想被遣回后方。”

俄国军队之所以素质低下,其本质在于俄国教育水平的落后不堪。沙皇一直对义务教育不感兴趣,文盲的“普及率”占到80%,军队里认识字的人更屈指可数,更别提战争谋略和战术眼光了。

反观日本,我们之前说过,这个国家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就在于它近乎狂热地推行了义务教育,就是最普通的军人也熟读过儒家经典、西方学说。军事统帅更是了解近代战争的特点和军事谋略。比如说,那位大名鼎鼎的日本海军统帅东乡平八郎。这哥儿们出身贫寒,但年少多志,从小苦练武功,纵横在大海之中参加和西方列强的殊死斗争。在新政府成立之后,朝廷每年都输送大批年轻人去海外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这些年轻学子一点都不像今天的富二代,没机会开跑车、泡明星,他们必须历经海上的种种艰辛险阻,弄不好就小命不保。东乡平八郎当年就是如此,他衣衫褴褛地踏上英国土地,每天面对着西方人鄙视的目光奋勇学习。

他常常潜伏在英国造船厂的角落里,观察老外如何造军舰,有时候还能亲自督促外国人认真建造给日本的战船。

经过了漫长、艰苦的六年学习,东乡平八郎成为日本海军的中流砥柱,他顺利地在甲午海战中击败大清朝,又投入到日俄战争的惊涛骇浪中。

对东乡平八郎以及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军事指挥官们来说,战争就是溅在墙上的鲜血,他们就是嗜血的蚊子,没有战争,他们的生命就不存在。

好了,经过如此详尽的对比和描述,日本此战想不胜都很难。就像甲午海战一样,日本是初升的太阳,光芒亮得耀眼难当;俄国虽然半推半就地步入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但毕竟政治腐朽,国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一场对决,毫无悬念。

这场奇妙的战争从1904年2月上演,历时一年半左右。最终,以日本胜利告终。双方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重新划分了各自在远东的势力范围。日本掌控了中国“南满”(东北南部)地区,同时租借中国的旅顺和大连,并将“南满铁路”据为己有。日本关东军也大张旗鼓地驻进了中国领土。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落败的俄国。它成为近代第一个跟黄种人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的西方代表,非常光荣。更重要的是,在日本间谍的努力之下,俄国国内的混乱程度与日俱增,革命力量日渐膨胀,终于引发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告别,最好的时代

不过,随着日本取得战争的胜利,日本国人的欲望也越发膨胀,他们看着自己的祖国瞬间崛起,击败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不再满足于《朴茨茅斯条约》中获取的既得利益,而是渴望自己的国家能把投入到战争中的钱一股脑都赚回来,最好还能有节余用来满足日益提高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聪明的日本人仔细算了一笔账:日俄战争国家投入的军费是甲午战争的8倍还多,死了将近8万士兵,是甲午战争的4倍。在政府要求全民节衣缩食投入战争的时候,曾经放话出来,一旦取胜,日本能获得比甲午海战还要多得多的赔款,可事实上,日本并没有获得什么现金方面的补偿。虽然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但民众不懂这些意义,在他们眼里,自己的钱打了水漂。

于是,1905年9月5日的东京陷入了一场水深火热的民众运动当中。知识分子、记者和群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跟俄国做了赔本的买卖。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前进一路喊着“打倒政府,拥戴天皇”的口号。队伍步行到东京的日比谷公园后停住脚步,一些政治精英开始组织演讲,强烈反对日本与俄国缔结的和平条约。

接着,大批警察出动镇压民众游行、集会。双方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肉搏战。战斗越来越激烈,到了这天的下午,东京政府不得不宣布首都进入无政府状态,恳求民众停止闹事。

但这帮恼羞成怒的愤青们热血已经沸腾,跟打了鸡血一样与警察死磕,同时猛砸目力所及的所有警察局。

直到三天之后,暴乱才勉强被警察平息,结果是,有17名群众死于游行,东京70%的警察局被砸得需要重建。

其实,这场暴乱有一个很微妙的细节。闹事的民众自始至终都高呼“打倒政府,拥戴天皇”的口号。换句话说,日本人在此时依然保持着崇高的凝聚力,他们尊敬天皇,也服从既有的政治体制,他们只是渴望政府能在天皇的庇护下做得更完美。

为了表达这种渴望,民众给天皇写了一份万言书,表达了自己渴望,内容颇为具体,比如,希望降低税率,进一步提高日本军事实力,侵略中国,让西方人尊重等。

不过,民众毕竟是民众,他们有时候的确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引导,而忽略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宏图大计。

客观地说,日俄战争带给日本的附加值相当之高,其在条约背后获得的商业利益几乎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换句话说,日俄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促进作用,远远超过了甲午海战。特别是,日本垄断了朝鲜和“南满”地区的市场与资源,并且还能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向中国和南亚的纵深渗透,这样一来,必然能刺激本国工业的极速增长。另一方面,日本为了防止俄国人卷土重来,一雪前耻,拼命发展军工事业。轮船总吨位在10年间增长了10倍。

在这两方面的推动作用下,日本的对外贸易也获得了空前进步。1897年的时候,日本出口额为16 000万日元,到了日俄战争后的190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2 000万日元,同时进口额为41 000万日元,也是10年前的两倍。

显然,这些枯燥却让人兴奋的数字背后,昭示着日本的大商人们又一次赚取了巨额利润,并且把他们毒辣的触角伸向了更深远的地方。比如中国的东北。按照《朴茨茅斯条约》的规定,日本硬生生地从俄国手里夺过来中东铁路南段(长春到大连)的修建和经营权。日本政府大喜过望,投资两亿日元,成立了一个叫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公司,派遣后藤新平来掌管。

后藤新平是谁?中国台湾人民应该不陌生吧。这个生于1857年的岩手县人幼年贫寒,17岁开始学医,后进入爱知县工作,仅仅几年后就成了这家医院的院长。

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后藤新平随军出征,因为工作严谨、技术精湛被领导看中,招入军队,正式投针头从戎。战争结束后,中国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后藤新平也被委派到那里担任总督府长官的卫生顾问。三年后,开始担任民政长官。

从这个时候开始,后藤新平的商业才能、管理天赋尽情展现。在他的率领下,台湾规划建设了自来水和地下水设施;大力推行统一的台湾货币制度,以使得这个地区迅速纳入到日本的金融帝国当中;同时,他也开始开发水利建设,引进制糖工艺,改良稻米种植技术等。

当然,后藤新平为了强化殖民统治,也采取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卑劣手段,比如,他规定,凡是反抗殖民统治的人都要被当作罪犯,遭到严惩。在甲午战争之后的5年里,台湾有3万多人死于反抗殖民统治,毫无疑问,后藤新平就是刽子手。

与此同时,后藤新平同学还大力推广奴化教育,企图改变台湾人的中国情怀。这哥们儿要求台湾的学校、城市、乡村,一句话,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学习、使用日语。那时候,台湾当地的日本人很少,不过,你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听见种地的老头用日语聊天,其危害不可小觑。

站在日本侵略者的角度来看,后藤新平开创了一种奴化的新纪元,后来日本不断渗透到中国东北,一直到二战当中,采取的措施都是这一套东西。

日俄战争结束后,后藤新平立刻用自己比狗还灵的鼻子闻到了东北地区发出的财富气味。他恳请日本政府派遣自己到中国东北工作,并且上书领导表达自己在这里修铁路,帮助东北人民脱贫致富的决心。

回答是: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