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日本商业四百年
1476300000047

第47章 亘古未有的奇怪战争 (2)

在日俄战争前后,中国的铁路事业大发展,全都是拜西方“好友们”所赐。沙俄在东北,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两广都不计成本地帮助大清朝修建铁路,“助人为乐之心”路人皆知。

像后藤新平这么有“爱心”的人,怎么可能放弃这个机会呢?他给日本军部写信时表达了自己对开发东北的规划理想:修铁路、开煤矿、发展电力。不用五年,东北一定是处处好风光,遍地是劳工。

日本政府对这个建议非常首肯,要后藤新平全权处理东北。

1907年左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正式成立,后藤新平担任总裁,与此同时,他开始大力实施自己的野心勃勃的商业掠夺计划。

在后藤新平内心,他不是只想做一个铁路工程师,他的梦想是做满洲之王,铁路只是他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在后藤新平的主持下,东北的铁路从西方引进最先进的技术,据说连枕木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当然,建成之后,所有的收入都进到了日本人的口袋。接下来,后藤新平开始开发铁路沿线的城市和地区,海港、口岸、物流,包括旅游和酒店、妓院,种种行业后藤新平都拼命霸占,然后以极为优惠的价格交给日本本土的公司来经营。除此以外,后藤新平开学校,继续在东北完成他的文化殖民策略。

当然,这个强大的理想凭借后藤新平一个人无法完成,他一边全力支持日本本土企业进驻东北,一边开始广招“人才”。

后藤新平的人才观很有意思,了解之后,你或许知道,为什么当年中国会如此羸弱。

必须用那些低调、有思想之人,争名逐利的,不要。

要圆滑的人才,固执己见者免谈。

要有朝气,最好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的纯爷儿们。

在这个标准之下,满铁公司里汇集了一群心狠手辣,为了工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才。后藤新平自己说:“我们这里没有知识分子,一个都没有。”

人才招来之后,后藤新平根据业务的范围,不断调整公司的组织结构。大约一年之后,经过几轮整合,满铁的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总务部、运输部、矿业部和行政部。最有趣的就是这个矿业部。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特务机构,常常四处调查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情况。1908年到1909年的一年间,这个机构对鞍山附近进行了深入调查,在占据了资料之后,满铁主动出击,四处贿赂中国官员,扩张了几十处矿区。

后来,也是这个特殊的机构又对中国的蒙古、延边等地展开公开或者潜伏似的侦察,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大力援助。

再见,天皇!

我们再来说下金融业。从1878年开始,涩泽荣一就推动有三井参股的第一国立银行在朝鲜开设分行,到日俄战争结束后,这家分行居然成为了当地最大的金融机构。一方面,它负责发行货币,制定朝鲜的金融政策,俨然是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另一方面,第一国立银行也具备商业银行的功能,为在朝的日本公司提供贷款和保险等。

有了金融的保障,日本商人在朝鲜更是如鱼得水,四大家族纷至沓来,在“帮助朝鲜实现工业化”的名义下,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业务,比如海运、铁路、电报等。

而这些商人的背后支持者则是政府中的重臣伊藤博文。到了日俄战争结束,伊藤博文辞去了首相的工作,当起了朝鲜统监,换句话说,就是这里的土皇帝。随后,三井等跟伊藤博文关系密切的家族企业进一步地渗透到朝鲜中来,赚取暴利。

换句话说,商业利益的驱动,引发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战争,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

伊藤博文在朝鲜一手遮天之后,就开始向大清朝继续渗透。此时,日本的力量已经强大到连俄国人都礼让三分,在日俄战争之后,他们彼此协调,共同侵吞在中国的商业利益。1909年10月20日,东北的一份报纸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前韩国统监伊藤博文将乘东清铁路总局之专列,于25日下午11时从宽城子站(今长春火车站)出发前往哈尔滨,会见俄罗斯财政大臣戈果甫佐夫。”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安重根的朝鲜年轻人也看到了这条新闻。

伊藤博文临行前对外说去中国旅行观光。10月14日下午5时20分,他从日本大矶车站乘上开往下关的列车,16日在大阪乘铁岭丸商船从百舌鸟港出发,18日到达中国大连。10月21日,伊藤参观了日俄战争时的旅顺203高地;24日他参观了日方“满铁”经营的抚顺煤矿,当日伊藤到达奉天(今沈阳市),在会见中国地方政要时,他施压道:“此次在哈尔滨与俄财相会谈,是要探知俄国政府的态度。这事关日俄在满洲的利益,更会影响大清的政策……如果日本不从满洲击退俄国人,贵国主权便难以确保,那么今天的情形如何是可想而知的。日本付出了20万人的性命和数十亿元的财力,才取得了今日的结果。”毫无疑问,伊藤博文无理的言论正是出自日本商业的考虑。

10月25日,伊藤到达宽城子,晚11时,他登上了俄国为他特备的专列。

第二天清晨,天气不错,空气虽然干冷,但备感清新。伊藤博文点燃了一支雪茄,静静地享受着烟草的香味。

9时,火车进站。

与此同时,朝鲜人安重根检查了勃朗宁手枪,将8发弹头刻有十字的子弹上了膛。枪和子弹是他在俄国时和尹致宗换的。安重根换上了旧西服外套,戴上运动帽,把手枪放在右兜,慢慢走向了前方不远处熙攘的人群。

伊藤博文缓缓地走出车厢。来迎接他的有俄国财政总长戈果甫佐夫以及很多中日官员。总长看到博文下车了,赶忙走过去握手道:“欢迎阁下,久仰大名!”

伊藤博文回礼:“承蒙您的迎接,非常感谢。”

戈果甫佐夫邀请道:“今天中午我们准备了简单的饭菜,希望阁下光临。”

博文点头致谢。

接下来,财政总长和俄国军方的代表,邀请博文检阅军队。之后,双方互相介绍随行人员。

欢迎仪式结束。众人簇拥着伊藤博文向他的住处走去。

刚走了五六步,突然,人群中传出几声闷响。

“被刺了!”伊藤博文说完这话,就跪在了地上。人群立刻大乱,警察冲进去抓住了安重根。

博文受伤之后,随从连忙把他搬进车厢进行抢救。

“是谁干的?”博文气喘吁吁地问道。

“听警察说是朝鲜人。”随从回答。

“浑蛋!”博文气若游丝地咒骂。

这时,医生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白兰地:“喝一点吧,这样会好一些。”博文接过来一口喝干,示意医生再来一杯。

医生又递给他一杯,博文再次喝干。

接下来,他陷入了昏迷状态。

10点左右,伊藤博文挣扎着扭过头,朝着自己的祖国投去了最后一瞥,然后,就缓缓地闭上了眼睛。11点,伴着哀愁的音乐,列车缓缓开动,承载着博文遗体向大连驶去。11月1日下午,博文遗体抵达日本。

11月4日,在东京日比谷公园,政府举办了隆重的国葬。那天,阴云密布,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悲凉当中。

送行的人,有明治天皇、政客、知识分子和许多伊藤博文的生前好友。当然,还有三井家族的元老和无数商界精英伫立在不远处,撑着雨伞默默流泪。

然而,让日本民众伤心欲绝的事情不仅于此,三年之后的1912年,日本历史上最独特的天皇——明治天皇去世,结束了跌宕起伏、光辉灿烂的一生。而对这个国家来说,一个最好的时代画上了句号。

明治天皇的功过是非很难,也很容易评价。他在1860年被立为皇子,1867年亲政。在他之前的几百年里,日本的天皇一直没有实权,饱受幕府的欺压。而明治天皇洗心革面,在藩伐政客的拥戴下重整旗鼓,君临天下。

在他漫长的执政生涯里,光荣与梦想、失败与斗争如影随形。他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同时,有力地协调了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用英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每一个人。

他尊重宪法、议会,不排斥民权斗争,用开明的心态推动日本的革新。

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在日本的历史上很少有大权独揽的天皇,也或者正是这个原因,造就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让这个国家飞速发展,把他的老邻居中国甩在脑后。

正是因为明治天皇对日本的卓越功勋,在他去世之后,整个国家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夏目漱石的小说《心》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当时日本人的心情:“我的感觉是,明治时代的精神随着天皇而开始,今天他去世,也就跟着结束了。”

毫无疑问,对日本人来说,明治时代是日本最美好的时代。日本一位著名的大将乃木希典的内心同样被天皇去世彻底击溃,走上了绝路。

乃木希典,生于1849年,东京人。出身为长州藩的武士。这位猛将从小就被武士道精神洗脑,对天皇绝对效忠。倒幕运动兴起之后,乃木投奔到山县有朋麾下,随军作战。这两人惺惺相惜,都是日本军队中的强硬派,憎恶民权运动,强调军队对天皇的百分百效忠。

在后来的倒幕战争和西南战争以及甲午海战、日俄战争中,乃木希典都立下不小的战功。他最大的亮点是,出征的时候随身携带两个便携式棺材,一个留给自己,一个留给自己的儿子。

只可惜造物弄人,乃木希典历经无数硝烟战火、大风大浪都不曾失去性命,反而是精神支柱坍塌的一瞬间,他选择了走向绝路。

但是,无论人们如何怀念,这个最好的时代还是毫不留情地离开了。1912年7月,明治天皇的儿子即天皇位,为大正天皇。

天下更加混乱,内阁和军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一片乌烟瘴气的景象。

漫长的侵略之路

导读:当商业的迅猛发展无法满足国人欲望的时候,侵略就成了一个貌似很美的选择。必须正视的是,几次入侵和战争都让日本的公司获得了不小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