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日本商业四百年
1476300000048

第48章 征服,从文化开始 (1)

伸向中国的魔爪

为了转移日本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政府决定运用那个屡试不爽的老办法——加快侵略步伐。

偏巧老天“有眼”(或者是无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大列强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欧洲战场,一时间造成了对亚洲,特别是中国商业利益的忽视,这对日本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缘,日本人又一次睁大了贪婪的眼睛,把魔掌伸向了中国的富庶之城,青岛。

日本在侵占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之后,野心越发膨胀,青岛这个有着华丽港口,物产丰富的地区当然撩拨着日本人的欲望。

但是,在一战之前,这个地方一直是德国人嘴里的肥肉。他们在这里建城市,修铁路,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日本人也不断派遣商人来这占便宜,还弄了一堆特务化装成中国人刺探德国的军事情况,了解当地民俗,就等着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举霸占此地。

一战爆发后,欧洲各国忙于博弈,纷纷收缩战线,把主要精力挪到欧洲去,日本人知道,机会来了。

那时候,德国在青岛只有几千人的军队,对日本来说,收归囊中,易如反掌。德国人也很聪明,他们看到了日本人的野心,就决定把青岛“归还给中国”,但是要求袁世凯政府支付巨额金钱作为补偿。

日本人一知道这事心中大怒,马上密会袁世凯对他提出警告:不要站错队伍!吓得袁大头连忙切断了跟德国的谈判,不再提及此事。

1914年8月15日,日本人发威了。他们以“维护远东和平”为口号,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政府从日本海面和中国海面撤走德国装甲舰和全部军舰,不能撤走者,则立即解除武装。9月15日以前无条件或无补偿地把德国所租借的胶州地区移交日本当局,这一地区将来再归还给中国。

德国没搭理日本。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这时候,德国人赶紧召见袁世凯,表示愿意把胶州湾和青岛还给中国。袁世凯胆战心惊地拒绝了,还请美国人出面,接管这一地区。他的目的是利用美日矛盾,保住自己的力量。

希望落空!美国人懒得掺和这事,表示自己不愿意跟日本树敌,袁总你自己看着办吧。袁世凯无奈之下,请求日本:打仗可以,别打出租借地区,别的领土我还要呢。日本人根本没理会袁世凯,炮火、流弹早就满天飞,管你是不是租借呢。

很快,日军接管了胶州湾和青岛,把这个美丽的地方变成了自己的管辖地。

占领了中国海面的桥头堡,日本决定再接再厉,继续搜刮在中国能搜刮到的一切。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他们的目的是把已有的商业利益最大化。条约这样规定:

第一,旅大“南满铁路”延长租借期限。(后藤新平就不会下岗了。)

第二,在内蒙古和东三省开发路矿,添置商埠。(三井三菱有活干了。)

第三,日本将来承接德国在山东取得的权益。(不给也不行啊。)

第四,“南满”及内蒙古须建铁路。吉奉两省(今吉林、辽宁)应准日本人居住。福建省不能让与第三国。汉冶萍矿厂要中日合办,应建设浙闽铁路等。(一本万利的生意经。)

第五,(希望条件)聘日本人为军事顾问,中日合办兵工厂,聘日本人为警察教官,中国小学雇用日本教员,准予日本僧人内地传教等。(又是后藤新平的奴化理论的发扬光大。)

袁世凯头很疼。其实他一直挺讨厌日本人的野心,但是又担心外力会影响自己当皇帝,无奈之下,表示前四条都能商量,但最后一条还需要研讨,这哥们儿当时说:“此项限制我国主权,简直似以朝鲜视我,这种条件岂平等国所应提出,实堪痛恨。日本自己亦觉不妥,故注希望条件。不理可也,万万不可开议,切记切记。”

接着,中方代表和日本人开始了磨洋工似的谈判。针对第一条,中国同意了;第二条,日本先别着急,咱们一起调查一下地下到底有没有矿再决定是否合作;第三条,山东的利益必须要等到一战结束后的和平谈判时再聊,现在免谈;第四条,日本想来东北居住有点无厘头。你们国家小也不能四处随便找地住吧?只允许你们在吉林和奉天入住,至于汉冶萍公司,那是民营企业,国家没有权力强迫人家合办,抱歉了;最后一条,不同意!

日本人一看中国还挺强硬,立刻增兵到山东、天津等地,同时发出最后通牒,要袁世凯在48小时内给予答复。袁世凯大惊,连忙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当时的陆军总长段祺瑞慷慨陈词:“坚决不能答应,那样的话,国将不国!”

袁世凯认为,签了条约能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且还不是很苛刻,不至于亡国。但民众不答应,爱国人士把签署条约的5月9日定为“国耻日”,强烈谴责政府的卖国行为。最后,这个条约只能是不了了之。

接着,袁世凯很合时宜地在皇帝梦中去世。段祺瑞开始执政。日本人发现中国没那么好欺负,光靠硬的恐怕不行,于是乎,他们开始大谈“中日亲善”,还愿意借款给中国用于祖国建设。当然,这个借款是有条件的,在这一年之内,段祺瑞政府可获得日本14 500万日元借款,条件是,段祺瑞必须把东北、山东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

不过,这次日本还是被段祺瑞给阴了一回,因为这些抵押物都是空头支票,到了后来,段祺瑞下台,中国分文没还,弄得日本深感自己赔本赚了吆喝。

时间很快到了1918年冬天,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开始,日本人又开始了自己的野心计划。他们非常顺利地将自己在山东的利益合法化,名正言顺地在这个肥沃的土地上攫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润。

归隐者与奋进者

毫无疑问,日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发户,他们凭借多年潜伏和地理优势,独霸了列强们在中国的特权和商业利益。战后,日本一方面出兵占领山东和德属太平洋上三群岛;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扩张,几乎独占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市场。对外贸易激增,工业、商业、农业都获得较大发展,日本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让我们再把眼光往日本纵深方向发展,国家变成暴发户之后,下边的各大财阀当然也赚了一大笔,迎来了日本历史上的经济高速发展期。

在这期间,日本的大财阀也跟祖国一样,完成了商业版图内的势力划分,各自走上了稳定攀升的道路,他们的公司、财团经过生孩子般的阵痛脚踢之后,已经有了清晰、明确和聪明的管理制度,完全可以抵御一般的风险与打击。

其实,英雄常常没有暮年,渴望成功与不甘心承认老去都冲击着那些已经衰老的内心和身体。三井家族的大掌柜益田孝便是如此。然而,造物弄人,风云流转,1911年年底,他必须要离开自己奋斗了一生的家族和职位。

事件的起因是著名的“西门子事件”。导火索有两个:一、1911年,西门子公司为了让日本舰队大量购入自己生产的船上电子设备给日本海军赠与了天文数字级别的回扣;二、英国一家造船公司委托三井物产把自己制造的战舰转卖给日本海军,为了完成这笔生意,三井物产又贿赂了海军当局。

看起来没有关系的两件事情,其实彼此的联系错综复杂。后来,吃回扣的西门子员工向自己的好朋友——一位路透社的记者聊起了此事,这个记者翻脸不认人,威胁西门子员工给他分钱,这个员工不愿意,两人最后兵戎相见——记者开始通过媒体报道这件丑闻。

事情公开后,引起社会大哗,本来民众就看四大财阀不顺眼,这次更是怒火中烧。在西门子事件的引领下,政府开始调查三井物产公司有没有类似的行为,结果发现了导火索中的第二件事情。

于是乎,三井物产的两位高管被调查,益田孝也险些牵连其中。最后,两个替罪羊遭到政府惩戒,这件事情也画上了句号。其实,这个丑闻和益田孝必然有密切关系,至少是在他的授意下进行的。因为这笔生意牵扯的资金有40万日元,如果换算成现在的日元能合好几十亿,所以,必须经过大掌柜的同意,才可能实现。

聪明的益田孝在事件即将曝光之前,就提出辞职,远离漩涡了。

事件曝光之后不久,有一个记者开始要挟益田孝,他几次亲登益田孝的家门,要求核查财产。益田孝的家人一方面果断拒绝,一方面把家里的东西转移出去。虽然这件事情最后无疾而终,但可以肯定的是,益田孝绝对脱不了干系。

不过,这个世界上,人们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忘性很大,没过多久,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打响时,没有人再提及这件轰动一时的丑闻了。

一战结束后,三井财阀又一次发了大财。1916年的数据显示,三井家族的资本金达到2 000万日元,而利润则是1 900多万日元,利润率为95%。第二年,利润率更是破天荒地变为160%。

毫无疑问,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让三井成了举世无双的赚钱机器。然后,益田孝在公司日进斗金之际,还是决定离开这个大机器,摆脱各种漩涡的死命纠缠。

就在1913年年底,他正式向三井家族提出辞呈,推选团琢磨为总理事(大掌柜),自己则担任资议(顾问)。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职位。它不同于董事长,也不是CEO,用句俗语,应该叫做幕后推手。

日本历史上这种关系层出不穷,你可以认为资议类似于中国的慈禧太后,也很像日本历史上出现过的“太上皇”。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之前,关白(摄政)与天皇之间出现了权力斗争,天皇因为力量弱小常常主动退位,担任太上皇,再跟关白博弈,这时候,天皇又加入进来,弄得朝政更加热闹好玩。

益田孝比太上皇们要优越,因为他的才能、权势在三井家族内部依然无人可及。有一个证据能说明这点:在退休之后,益田孝依然每年从三井物产的利润中提取一成收入,除此以外,年薪不变。

当然,能有如此的优待,和益田孝会来事的性格休戚相关。这哥们儿在辞职退休之后,依然对三井家老保持着无与伦比的尊重,每年的大年初一,他都要自己开着一辆破旧的日产汽车登门拜访三井家人,挨个拜年、祈福。

1915年左右,益田孝正式宣布淡出管理层,他为了证明自己对生意不感兴趣,又弄了一个叫“光悦会”的组织,天天和一些社会名流喝茶聊天,优哉游哉地度日。

不过,三井家的同志们却不愿意放过这个元老。高层们每隔一天就要去拜访益田孝一次,请教他经营问题和公司的运营状况。

益田孝总是给予耐心的回答,有时候也常常幽默一把。有一次,一个员工向益田孝抱怨最近三井物产的生意不好做。益田孝沉默了一下问他:“今年的稻米怎么样?”那小伙子惊了,怎么突然关心起农业来了?

益田孝严厉地说:“你坐火车就能看到日本的稻米长势、收成如何!”这句话充满着责备意味,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稻米的关系非常大,甚至左右着日本商业的兴衰,在益田孝眼里,不懂稻米的高层人士是不能得到认可的。

在益田孝的很合时宜的交接政策下,团琢磨顺利过渡,成为三井家新一代掌门人。

团琢磨同学是一个会把握时机的战士。在一战前后,他在稳固了三井物产、三井银行和三井矿产三大事业支柱的同时,开始向其他领域伸出占据之手,包括制铁、炼钢、造船、化肥、造纸等。不过,团琢磨的所有努力并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按照他的理想,如果要想赚钱不如去倒腾股票,既然从事了实业,就应当做出点有价值的事情。

这个理念遭到了家族内部人士的一致反对,理由很简单:三井打创建那一天起,就是为了赚钱的,不赚钱,要公司干吗使?

团琢磨坚持己见,决不妥协。1916年,他成立了一个叫“日本工业俱乐部”的组织,其使命据说是促进日本工业发展,联合实业企业共创美好国家。

媒体评价说,团琢磨从“三井的商人”变成了“日本的商人”。在一战之后,团琢磨继续努力。当时,英国和日本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日本人认为英国人不够意思,没能保住日本在一战中的权利,国人要求停止和英国的亲密贸易关系。而团琢磨则认为这样会影响日本商业的发展。为了修补两国关系,1921年10月,在团琢磨的带领下,一支访英企业家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访问英国。

这支队伍先去美国,团琢磨拜访了当时的总统哈定,然后故地重游了一遍母校麻省理工,流下几滴感动的泪水之后,团琢磨的队伍前往英国。

在这里,团琢磨先觐见了英国国王,然后与社会名流把酒言欢。最让西方人刮目相看的是团琢磨顶呱呱的英文水平。这哥们儿不仅仅能用英语流利地跟老外聊天,还能把日本著名的“狂句”翻译得老外都能理解,实力果然强悍,非同小可。

当然,此次来大英帝国,团琢磨的主要任务并非秀英语,他渴望与西方的企业家建立一种民间互助的关系,以促进整个日本贸易立国。他在向英国企业家演讲时曾经这样说过:日本物资匮乏,所以,我们的理想是,进口廉价的原材料,然后进行精细加工,再出口出去,是为贸易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