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文坛巨匠
14782700000029

第29章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大原(今山西大原市)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又中拔萃科,官拜校书郎。元和(806~820)初为翰林学士、左拾遗,因上表谏事忤权贵,遭贬为江州司马。后历官杭州、苏州刺史、刑部侍郎、太子少傅。白居易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等人主张恢复古代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谕时政的传统,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讽谕诗尤为世重,其中《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最为杰出,反映了百姓的疾苦和命运的悲惨,对统治阶级的掠夺予以揭露,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其手法浅显平易,文辞质朴,传称老妪皆解,因而流布甚广。白居易由此成为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此外他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是感伤诗的代表作,流传更广,为后来戏剧提供了题材。白居易一生有大量诗文作品,曾白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共十五卷,合一千三百余首。长庆四年(824),元稹为之编集《白氏长庆集》五〇卷。文宗、武宗时期,白居易又几经补缀,题为《白氏文集》。

白居易聪敏过人,擅长文辞,未成年的时候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凭着他的文才幼年时就被举荐和认可。他见到白居易的文章后,情不自禁地说:“我还以为文人从此绝迹了,现在又得到你了!”贞元(785~805)年间,进士和拔萃科都考中了,补授为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制举对策入乙等,调任盩厔县尉,作集贤院校理。当月,宪宗召他入朝作翰林学士,后又升任左拾遗。

元和四年(809),天子因为旱灾严重,下诏免除租税徭役,宽免百姓负担,赈济受灾民众。白居易看到诏书的规定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地区的两税,赈救逃荒的饥民,而且多放宫人回家。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时候,于由页入朝,把能歌善舞的人都送入宫中,有人说是普宁公主招来进献皇上的,其实都是于由页所宠爱的人。白居易认为不如放她们回去,不要让于由页送给皇帝,用邪门歪道引诱皇帝。李师道献上自己的六百万贯钱,替魏征的子孙赎回旧宅,白居易说:“魏征任宰相时,太宗用建宫殿的木材为他建成正室,后代不能守住家业,陛下还应该让贤人的子孙自己赎回并赐给他们。师道身为人臣,不应掠人之美。”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河东王锷即将加上同平章事的衔称,兼掌相权。白居易认为:“宰相为天下人所瞻仰,没有重望和大功的人不能担任。经审察王锷百倍索求,不抚恤疾苦的百姓,搜刮来的资财号称是‘羡余’,献给朝廷,现茁如果再给以高官的称号和相应的车服仪制,四方百姓听说后,都会认为陛下得到了他的进献,便给了他相权。各镇的节度使也会私下议论:谁不如他王锷呢?于是争相搜刮百姓,来换求他们所希望的东西。如果也给他们相权,就会纲纪大乱,如果不给,就有厚薄不同,不能一视同仁。一旦出现失误便不能再挽回。”这时,孙涛因为警卫宫廷的功劳,升任凤翔节度使。张奉国稳定了徐州的局势,平定李錡叛乱有功,升迁为金吾将军,白居易向皇帝进言:“应该罢免孙涛而晋升奉国,以企待天下忠臣之心。”度支司有关在乡狱中的囚犯,三次赦令都未得免罪。白居易又说:“父亲死在狱中后,就拘禁他的儿子;丈夫长年被关押,妻子改嫁,欠债永无偿清的期限,关押没有终止的一日,请求全部免除。”奏书递送了十多次,使他更加知名。

当王承宗背叛朝廷时,皇帝命令吐突承璀率领军队出兵讨伐。居易劝谏说:“唐朝的制度是每次出征讨伐,都专门委派将帅,命令他们取胜。近年开始让宦官作都监。韩全义讨伐淮西时,由贾良国,监军;高崇文讨伐蜀地时,由刘贞亮监军。兴师全国,没有用宦官专任统领的,神策军既然不设行营节度使,就是承璀任皇帝特派的将领,又充任各军招讨处置使,这是真正的都统。恐怕四方听说此事后必然会轻视朝廷,后代也将传布委派宦官任制将的制度始于陛下,陛下能忍受这种名声吗?而且刘济等人以至各位将领必定耻于接受承璀的管制,心中不快,无法立功。这是助长王承宗的奸邪,挫伤诸将的锐气。”皇帝不听。不久出现兵将疲怠,不能取胜,居易便进言说:“陛下出兵讨伐,本来委托承璀,外面又有卢从史、范希朝、张茂昭。现在承璀不进兵决战,已然丧失大将,希朝、茂昭几个月才进入敌境,看这种形势,似乎是暗中相互协商,空得一县,就扎营不进,肯定不会取得胜利。如不尽早停罢,将有四种害处:用府库的资财钱帛和百姓费尽心血累积的财富来帮助河北各镇,让他们更加富裕、强大,这是其一;河北各镇将领听说吴少阳接受朝廷命令,将请求消灭承宗,一再上奏,皇帝就会同意他们的请求。这样河北各镇联合起来,势力更加巩固,宠信与夺不再出于朝廷,这是其二;现在人人暴露在潮湿炎热之下,士兵被这种气温烘烤着,他们虽然不怕死,但谁能忍受这样的苦楚?另外神策军中夹杂召募来的市人,不习作战都逃脱离去,各军必定会军心动摇,这是其三;回鹘、吐蕃常有人员流动侦察,听说征讨王承宗的行动三次都不成功,朝廷兵力的强弱、开销的多少,一旦被他们了解后,就会乘虚入寇,我们难道能首尾相救吗?于是战事相接,事端连连发生,还会有停歇吗?这是其四。一旦上述事情发生后再宣布停止,就会损失威严,丧失权柄,所以只能预防,不能追悔。”也正赶上王承宗向朝廷请罪,皇上便命令罢兵。

后来在殿内应对时,他辩论时态度执着、耿直,皇帝没弄明白,他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大变,退朝后,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如此,我不能容忍他这样,一定要斥退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才敢于讨论政事得失。如果贬退白居易,就是胁制他不敢说话,使他为自己着想,不能发扬盛德。”皇帝醒悟了,依旧像原来那样对待白居易。满年以后应当升迁时,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中一向贫寒,让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像姜公辅一样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便于奉养家人,皇帝批准了。第二年,因为母亲去世解职。回朝后,官拜左赞善大夫。

这时,有强盗杀害了武元衡,此事震憾了京都。白居易最先上疏,请求赶快抓获强盗,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一定捉拿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而不高兴。不久有人说:“居易母亲落井而死,居易却撰写了《新井赋》,言辞浮华,没有诚实的品行,不能任用。”便贬到地方上任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奏说他不适宜治理州郡,追回任命诏书,贬为江州司马。他遭受挫折之后,能够顺应境遇,寄托于佛教的生死轮回之说,犹如忘掉自己的身形。过了很长时间,又改为忠州刺史,后入朝为司门员外郎,以主客郎中掌起草诏书。

穆宗喜好打猎游赏,白居易又献上《续虞人箴》规劝说:唐朝受天命建国以来,已经有十二朝皇帝了。他们兢兢业业,勤奋地治理朝政。鸟在深林中生长,兽于丰草中活动,春冬季节捕猎,按自然规律获取,使鸟兽虫鱼,任其自由生存。君主和百姓分处朝野,也能任取安宁。过去玄祖时,就极力教诲:“驰骋捕猎,使人心发狂。”用什么来证明?就是羿和康,由于不引以为诫,终于导致国家覆灭。高祖刚开始狩猎,苏长就进奏说:“建国不满百日,不能就此高兴。”皇上觉悟以后,遂停止了捕猎。直到宋时,也这样规劝玄宗,皇上态度温和,接受谏言,臣下得以从容进谏。宋恭敬地退出后,皇帝握着的鹞子死在手里。啊!到原野中追逐猎物,在大路上跑马,难道不快乐吗?但是车马驰骤,常担心有倾覆之祸,审察安危之势,圣上应该考虑。

不久,转迁为中书舍人。田布官拜魏博节度使,命白居易持节出使宣布诏谕,田布赠送五百匹缣。皇帝命他接受,他推辞说:“田布的父仇国耻还未洗刷,人们应该用东西帮助他,却拿走他的财物,在道义上实在不忍心。现在慰问的使节交错纷繁,如果都有馈赠,那么盗贼没有除灭,田布的资财就耗尽了。”皇帝允许他拒绝。

这时,河朔又乱,皇帝纠集各道出兵讨伐,拖延了很久没有成效。河朔叛兵攻占弓高,断绝粮道,深州之围更加紧急。居易上奏说:“兵多则难以调用,将多就不能统下命令。应该命令魏博、泽潞、定州、沧州四镇节度使,让他,们各守其境,减少度支的军费开支,每道各出三千精兵,以李光颜统帅,光颜原有的凤翔、徐、滑、河阳、陈许各军不下四万,可以径直逼进,打开弓高的粮道,联合下博的官军,为深州解围,与牛元翼会合。仍然让裴度任招讨使,命所有太原兵马向西压境,乘机夹攻,从中招谕,动摇敌人军心,不等铲除干净,他们必然会自己生乱。而且光颜长期为将,享有威名,裴度为人忠厚勇敢,能够独当一面,再投有像他俩这样的了。”此时,天子放纵,逸乐过度,宰相低能,赏罚失当,只有坐视敌人骚扰,却无能为力。居易虽然多次进献忠言,却不被采纳,便请求到地方上做官,任杭州刺史。他首先在钱塘湖筑防护堤,聚湖水,灌溉土地上千顷,又疏通李泌六井,百姓得以取水。过一段时间,以太子左庶子分掌东都,后又拜苏州刺史。因病免官。

文宗继立,召他入朝任秘书监,后升迁为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太和(827~835)初年,李德裕、李宗闵斗争激烈,邪恶逐利的人利用这个机会,互相争权,官吏升降与毁誉的变化非常迅速,有如朝夕更替那样频繁。杨虞卿和白居易两家联姻,但他却和李宗闵结好,居易厌恶党人之间的排斥倾轧,便到东都养病。任太子宾客,分掌东都。转年就官拜河南尹,又以太子宾客分掌东都。开成(836~840)初年,文宗起用他为同州刺史,此职未授,又改任太子少傅,进封冯翊县侯。会昌(841~846)初年,以刑部尚书任告老离任。会昌六年(846)白居易去世,终年75岁。朝廷追赠他尚书右仆射衔,宣宗作诗凭吊。白居易遗嘱中要求丧事从简,不必请求谥号。

白居易得到宪宗信任时,事无不言,清除、选取的有关意见,多被采纳批准。然而遭到当权者的嫉妒,所以被排斥,蕴藏的才志不能施展,才借文章、饮酒来抒发胸臆。再次得到起用后又因为君主年幼、傲慢,更加不合,任官期间便因病离任,于是没有建立功名的愿望。他与弟弟白行简、从曾祖兄弟白敏中关系友好。在他东都居住的履道里,疏通水池,种植树木,建造香山石楼,开凿八节滩,为自己取号为醉吟先生,自作《醉吟先生传》。晚年受佛教影响极深,以至整月不食荤腥,自称香山居士。曾与胡杲、吉、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宴饮聚会,这些人都是年高不事朝廷的人,人们仰慕他们,为他们绘制了《九老图》。

居易文辞精深,然而最擅长作诗,达几千篇之多,为当时士人争相传播。古朝鲜商人把白居易的诗带回国卖给国相,每篇以二两金子的价值成交,一些明显的假托之作,其相一看就能辨别出来。当初,和元稹互相咏诗以相赠答,所以号称“元白”;元稹死后,又和刘禹锡名望相当,时称“刘白”。白居易出生后七个月就能翻书,伯母和婶母用手指“之”、“无”两字让他辨认,虽然试验上百次,竟没有出错;九岁时就能默记诗赋声韵格律。其文才之深是由天生的气质决定的。白敏中任宰相时,请求为白居易加谥号,有关部门定为“文”。他履道里的家宅最后成了佛寺。东都和江州的人们为他建立于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