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文坛巨匠
14782700000053

第53章 顾炎武

顾炎武像顾炎武(1613~1682),起初名绛,字忠清,曾自署名蒋山佣。明朝灭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他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少年时参加过“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跟从昆山县令杨永言等起兵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各地,所到之处,考察山川形势,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其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图谋恢复明室。晚年定居陕西华阴,死于曲沃。清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又有人荐修《明史》,他都拒绝参加。他的学问广博,对于经学、历史、国家典章制度、地方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军事、农业以及音韵训诂之学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的哲学观点有朴素唯物论倾向。在社会观上,反对君主专制。他研究经学、音韵史地等提倡“经世致用”,注意广求证据,开清代朴学风气。他的诗多感事伤时之作,时常流露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明代的眷怀之情。在音韵学上,对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等方面,都有承前启后的贡献。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生来就有双瞳仁,中间白周边黑。读书能一目十行,看到明朝末年变乱多事,就讲求治理国家的学问。南明灭亡,他奉事继母到常熟县躲避兵乱。昆山县令杨永言起兵抗清,顾炎武和归庄随他共事。鲁王授炎武为兵部司务,抗清失败,幸得脱身逃出,他的母亲绝食而死,曾告诫顾炎武不能为两姓朝廷服务。唐王以兵部职方郎中官职召用他,因为母亲去世未能前往,从此离家出游,再也没有回去。顾炎武胸怀治世的谋略,得不到付诸实践的机会,故每到一个地方常常在小范围内施展才华。他曾经在山东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西南会仙山)下开垦田地,在山西雁门以北,五台山东边发展畜牧,积累了上千两银子。他又走遍了各处的关口厄塞,曾四次拜谒在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六次拜谒明崇祯皇帝的思陵,这才选择陕西华阴县住下来。他说:“陕西人敬慕儒家的经学,看重没做官的学者,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实在是其他地区所少见;而且华阴控扼函谷关和黄河的路口,就是不出大门,也能见到天下的人,了解天下木事。一旦发生危急,入山能坚守险要,不过十里路远;如若有志取天下,则一出函谷关,也有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的便利。”于是就定居在这里。

顾炎武生平精力过人,自少小到老年,没有一刻离开过书籍。所到之处,用二骡二马驮书,凡经过关口、厄塞、亭障都叫来老年兵卒询问有关历史事件发展经过。发现有和平日知道的不符合,就翻出书来对照勘察;如果走在平原旷野上,就在马鞍上默默背诵经书的注疏。

顾炎武研究学问,大抵主张去掉浮华空虚,着重探讨实际,凡是国家典章制度、地方掌故、天文仪象、河流、漕运、军事、农业之类,都要彻底了解发生发展的经过,考察纠正它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另有《肇域志》一编,那是他在考察搜求之后,合图经而写成的。他精于音韵学,撰写《音论》三卷。讲古韵学的,从明代入陈第开始,他虽然开创了研究古音韵的道路,但尚未深入细致。顾炎武从经传中推敲搜寻,探讨它的根源。他又有《诗本音》十卷,这部书主张陈第的“诗无协韵”学说,不和吴棫的本音争辨,也不用吴木或的方法,只就一部经书所用的音韵互相参照,并且与别的书所用之韵互证,说明古音原来就是这样读,不是由于迁就,所以名为“本音”。又有《易音》三卷,就《周易》这部书探求古音,考证精确。还有《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韵补正》一卷,都能追寻夏、商、周以来各历史时期读音的不同,从分门别类中了解它的变化。又撰写有《金石文字记》、《求古录》,也是与经传史书相印证。而他的《日知录》三十卷,尤其是一部极为精粹的书,那是他积累了三十年的资料和工力而后写成的。其中论述治世的理论,能综合事物的名称与实际加以考核,于礼教方面的论述尤其小心谨慎。他认为社会风俗衰落,廉耻的堤防溃败,是因为没有“礼”加以权衡,常常希望以古代礼制表率天下。其他的著作,还有《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谲觚》、《菰中随笔》、《亭林文集》、《诗集》等书,这些著作都是对学术和社会很有补益的。清朝初年,人们说到学有根柢的人,以顾炎武为第一,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又广交贤明而学问渊博的长者,虚心商榷,不自满自大。

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下令荐举博学鸿儒科以招揽人才,又修《明史》,朝中大臣们争相推荐顾炎武,但他誓死不应荐举。二十一年(1682)去世,年70.他没有儿子,吴江人潘耒为他的遗书做序刊行,宣统元年(1909),朝廷决定以顾炎武从祀孔子于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