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这虽是据女子行经前后病水而论,也说明水肿病之水道失调、水湿停聚、泛溢肌肤的机理。此机理,是与气机失于通调化导有关,但血为人体内主要液体之一,其运行受阻,郁而化水(还原),也是水病的机因之一。治水肿若只知利水,而不知行气活血,实非其治。郭谦亨教授根据《金匮要略》之论,经过长期体验,对水肿病之调治,在利水消肿方药之中,除加用通阳化气之药外,常配以行气活血之品,效果极为满意。
“文革”十年浩劫,郭谦亨教授遭受冲击,被遣送到内蒙古之草滩地区劳动,那里农民有患“尿闭、水肿”者,由于当地缺乏有效药物,便以所见到之谷物、草物作药。田间之物——玉米须、白茅根、瓜皮(冬瓜或西瓜之皮),红饭豆(赤小豆)等,都是利水消肿有效之物。他喜其简便易得,平淡效显,且利中有补,很合治水原则。因为赤小豆入阴分,下利行水,消肿解毒,茅根甘寒入血分,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玉米须利尿泄热,瓜皮清热,利尿消肿。它们虽都有清利作用,但利中有补。《本经疏证》说:“茅根能和上下阳,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伤胃”。赤小豆,谷类也。凡五谷无不有补益作用。王好古说:“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遂采此四味为治。
从用后实效来看,用一二疗程(一疗程为2~3周)后,多数都收到尿利肿消,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后来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现有药物的具体情况,加用木香调三焦脏腑之气,以开郁结;大腹皮散无形之气,助利水诸药以行有形之水湿;血利则经通水行,又用丹参、益母草和血通经、行气消水,协茅根以凉血利尿,配以白花蛇舌草,既可合丹参、益母草等活血利水,又可配瓜皮、茅根等消暑湿,解热毒。此外,赤小豆还能健脾胃,玉米须还能改善肾脏之功能。此亦以治标为主,兼顾先后二天之本的标本同治之法,以免愈利愈虚,补而壅滞之弊。常用处方如下:赤小豆30g,冬瓜皮、玉米须、陈葫芦瓢各20~30g,白茅根、丹参、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各15~20g,广木香5~8g,大腹皮6~12g。其中瓜皮、玉米须、茅根要用鲜药,去净尘土。煎煮时除鲜药外,其余先用净水煮至豆将熟时,下瓜皮、茅根再煮十数沸,后下玉米须煮数沸,滤出分两次温服,每4小时一次。
加减法:头晕、血压高者,加夏枯草9~12g,菊花9g以平肝降压;气滞血瘀者,加泽兰叶9g,郁金6~9g,以加大利气活血之力;小便色红,尿检红细胞为 ~ 者,加地丁草15g,小蓟12g,炒茜草9~12g,配合茅根等清热止血;腰痛较重者,在此通利药中加杜仲9~12g,牛膝6~9g,以下达病所而护肝益肾。禁忌盐及辛辣动火之物,节劳,夫妻宜分床而居。
刘某,男,51岁,榆林县人,农民。1968年7月12日初诊。劳动后,小便不利已近一个月,未服药。近几日尿极少,小腹满,耳目四肢浮肿,按压略有凹陷,步履沉重,影响劳动。纳少,口干不思饮,大便利,小便短少,色深黄,舌红苔微黄而腻,脉沉细而数。分析:劳动于炎暑之下,热气内侵,就饮于冷泉之中,寒遏逼热,不得外泄,湿热酝酿,下郁膀胱,气化受阻,以致水湿上下横溢。治宜清热利水,气化自行而溺通肿消。由于此地药物不备,遂在田间采得白茅根一大把,玉米须一大把,西瓜皮两大块,又在家中取红饭豆一碗,令先煮豆,等其将熟时,下瓜皮、茅根,再煮十数沸,下玉米须,煮数沸后,滤出温服,依此连服三剂。
7月15日二诊:服药后,当晚小便一次,量约半碗。第二剂服后,尿利量增,浮肿稍消。当第三剂后,面目肿全消,小腹已不满,惟腿肿尚未消退。此属湿热欲解,气化初行,水归旧道,原药再用两天,以净余邪,嘱避盐、忌辛,善自息养。
曹某,女,37岁,榆林补浪河公社农民。1971年6月14日初诊。尿闭肢肿四天。曾服利尿消肿药未减。四天前经来量少,因下田间劳动而月经忽止,小腹痛,小便不利,每日1~3次,量极少,即成微肿,以下肢明显,指压略凹陷。头晕、腹满、食后恶心,气短,大便日一次,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滑略弦。分析:月经应期而至,气血本自通畅,适逢寒水之气侵袭,邪气内郁膀胱,水府气阻,胞宫血滞,则经停尿闭,浊气上逆则头晕恶心。《金匮要略》有“血不利则为水”之说,气血阻滞,水聚不泄,淫溢肌肤。治当温阳散寒,理气活血,利水消肿。由于地处边远之“草地”,药多不齐,拟就当地可找到的草药为方:赤小豆、冬瓜皮、玉米须、陈胡芦瓢、丹参各20g,白茅根、益母草、车前草各15g,地丁草、夏枯草各12g,大腹皮9g,郁金7g,桂枝、广木香各5g,水煎服两剂,每4小时服一次,连服。
二诊:药后,小便日增至6次。量较多,腹满减,痛止,肿略消,余症亦减。舌红,苔薄白,脉仍沉滑,此血和气利水行之征,治守原法,方再进两剂。药后尿利肿全消,月经虽未来潮,但无阻滞之征,惟觉腰困、体倦,气微短。改服“肾气丸”每服9g,连服一月。
上举二例,前者纯以鲜药之清暑利水为治,后者除用鲜药利水外,还用了和血调经、通阳利气药以治。因此,药用数剂便取得水利肿消的满意效果。这也说明边远地区之农民,体质朴实,平时很少吃药,且病时不久,正气未损,故有此效。如在城市,患者条件方便,凡病即乱投药饵,则用药再讲究,也难见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