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郭谦亨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4783700000017

第17章 胆石症论治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的有关部位发生结石的一类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胆石症是危害较大的常见病、多发病, 常可因合并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囊穿孔等导致危象,因此,对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有很大的威胁。

胆石症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石疝”、“胆胀”、“肝胀”、“胆病”等病证范围。 《灵枢·胀论》云: “胆胀者,胁下胀痛, 口中苦,善太息”;“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伤寒论·太阳病篇》描述“结胸证”的症状是:膈内疼痛、拒按、气短、心下坚硬胀满、身发黄等,与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症的表现颇为相似。 《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癖黄”也与本病相近似,如“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曰‘癖黄’。”此外,在历代各家论述中有关“胁痛”、“腹痛”、“黄疸”、“肝气”及“肝胃气”等病证中,均有与本病相类似的描述。关于人体内“结石”的记载, 最早见于葛洪的《抱朴子》: “(消石)能消柔五金, 化七十二石为水 ……”《名医别录》也记载: “(消石)天地至神之物,能化七十二种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谈到牛黄(牛胆结石)一药时说: “牛之黄,牛之病也。故有黄(胆结石)之牛,多病而易死。诸兽皆有黄,人之病黄亦然。”所谓“人之病黄”,也就是指人也和牛一样,会患胆结石病。

郭谦亨教授认为,胆石症的病因病机,多由情志不舒,气机怫郁,或经受大恐大惊,暴怒忧思;或饮食不节,多食油腻厚味炙之品;或湿热毒邪逆犯;或蛔虫窜入胆道。凡此, 皆可使肝胆之气郁结,脾胃运化失司,并滋湿酿热,阻滞气血,影响胆汁疏泄。胆为中清之府, 以通降下行为顺。疏泄受阻,湿热久酿,积以时日则可使湿瘀互结、煎熬胆汁而成结石。胆石阻塞,更使肝胆之气滞而不舒,胆汁疏泄进一步受阻。如此循环往复,结石不断结聚增大;气滞瘀阻不解,湿热不清,故缠绵反复,难以向愈。

胆石症既然多起因于肝胆之气郁结,复由结石形成,气机进而被阻,故往往表现为“气滞证型”;若郁结较甚,或湿瘀酿热,湿热熏蒸,则属“湿热证型”。不过,在胆石的形成过程中, “气滞”与“湿热”互为因果, “气滞证” “湿热证”和“湿瘀互结证”之间又常互相转化,交互出现,很难截然分开,但肝郁气滞的证候,或因或果,颇为常见。至于“热毒证型”,则是气滞反复不解,湿热酝酿已久,复有邪客于胆,邪毒交炽而致的重症,在胆石症中属于少数。

关于胆石症的治疗,西医素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近四十年来,非手术疗法的研究与应用日渐兴起,概括地说有排石、碎石、溶石三大类治疗方法。其中口服药物溶石、排石颇受推崇,尤其是中药口服溶石、排石药物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郭谦亨教授长时间致力于胆石症的治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他认为胆石症的治疗原则,气滞型多用疏肝理气、利胆导浊之法; 湿热型则多用清热利湿、理气通下之法。基于上述对胆石症病机及不同证型相互转化的认识, 以及肝郁气滞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郭教授以“理气解郁、化瘀散结、利胆导浊、溶石排石”方法,在仲景硝石矾石散的基础上,精心研制出了胆石利通片。

胆石利通片是通过现代工艺精制的纯中药制剂。它继承前人经验,汲取中药现代研究成果,大胆革新,反复验证,优化组方。处方既保留了 “硝石矾石散”原方药味,又新增了郁金、猪胆膏、三棱、陈皮、金钱草等治胆石要药,使该方君臣佐使配伍得当,保证了科学、高效、安全的特性。该方以硝矾二石和郁金为君药。郁金行气解郁,利胆化瘀,为治胆石症之要药;硝矾二石均具散结化瘀之力,且二药合用,一入血分消坚,一入气分胜湿。 以三棱、猪胆膏、金钱草为臣药,行气消瘀,清胆解毒,利湿导浊,又协同君药合力化石、排石。佐以陈皮、乳没,通肝胆之气,解脾胃之困,化瘀止痛并增加溶石效应。再以大黄、甘草为使,清泄湿热,通利肝胆,促使结石溶解并导其下行。君臣佐使协同配伍,疏肝利胆,溶石排石,同时调节和恢复肝胆对胆汁化生排泄的正常功能, 以防化而复郁。胆石利通片不仅具有利胆排石的特性,同时能调整胆汁代谢,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最终起到溶石和预防再生结石的作用。

经过严格的药效学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证明:胆石利通片解除症状快,总显效率(59%)及总有效率(89%)高,疗效稳定,而且胆石利通片既有溶石作用,又有排石作用,既对胆固醇结石有效,也对胆色素结石有效; 既可用于治疗,又能用于预防。这一应用方面的创新优于目前国内外任何一种其他同类产品。该药药效学试验结论:胆石利通片预防给药可使高胆固醇饮食诱发豚鼠胆石形成的百分率明显降低,表明具有防石、利胆或溶石作用。胆石利通片对高胆固醇饮食诱发豚鼠的胆结石具有治疗作用,使成石率明显下降,表明具有利胆溶石作用。胆石利通片对离体结石有一定的溶石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可使离体结石重量明显减轻。胆石利通片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明显降低新鲜鸡蛋清致大鼠踝关节的肿胀度。胆石利通片对大肠杆菌、丙型链球菌具有轻度抑制作用。

另外,此前几乎所有的治疗胆结石的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而胆石利通片经过先后数千例临床观察,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急毒、长毒试验也证明了它的安全性。胆石利通片以它的明显疗效和安全可靠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同,经国家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的专家评审,获得国家级新药批号及生产证书,转让后大批量生产,广泛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患者董某,女,36岁,工人,住院号:93930.患者于两天前右胁部疼痛,伴有恶心欲吐、厌油食,前来门诊治疗。经B超检查:提示右肝内胆管结石,右肝管内可见0.3cm×0.25cm强回声光团,后伴有声影。于 1995年7月21日入院治疗。

入院检查:T 36℃,P 80次/分,BP l6/10kPa。患者神志清,自主体位,发育正常,营养状态中等,查体合作。巩膜皮肤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右肝区有叩击痛,右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未触到肿大胆囊,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莫菲氏征(-),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入院后化验:HB:13.5g/L,WBC:5.6×109/L,N:0.63,L:0.37,肝功及表面抗原均正常;血、尿、便常规均正常。

中医诊为胁痛,证属气滞型;西医诊断:右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口服胆石利通片,每日三次,每次6片,温开水送服,服药后7天,右胁胀痛明显减轻,食欲增加,但右肋部位有叩痛;第14天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右肋部叩击痛也明显减轻。六周后复查B超,右肝内胆管、胆囊及胆总管均显示正常图像。复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

患者郝某,女,56岁,干部。患者以右上腹部胀痛,进油腻食物后胀痛加重一个月,于1995年7月4日来门诊就诊。经 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厚0.3cm,胆囊内见一个0.4cm×0.4cm强光团,后伴有声影。诊断:胆囊内结石。

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巩膜皮肤无黄染,心肺正常,腹部平坦,胆囊区压痛( ),无反跳痛、肌紧张,莫菲氏征(-),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中医诊断:胁痛,证属气滞型。西医诊断:胆石症。治疗:胆石利通片,每次6片,每日三次,口服温开水送服。服药后两周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继续服药四周,诸症状消失,服药六周后复查B超:胆囊、胆总管声像图正常,未发现结石光团及声影。

黄某,女,38岁,陕西咸阳市豫剧团演员。1995年7月25日以患胆结石三年为诊断住院治疗(住院号318524)。患者三年来右上腹经常疼痛,发作较频,疼痛剧烈( ),胃脘部有痞满感,无论是否进食均出现( ),食欲不振,饭量减少( ),舌苔黄白( ),脉弦紧( ),B超、胆道造影报告为胆总管多发结石(0.3~0.5cm)。化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从1995年8月1日按规定方法开始服用胆石利通片,服药至第四周、第六周时,分别作B超和胆道造影,未再发现胆结石,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疗效评定为“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