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台湾文学史
14789800000012

第12章 台湾新文学初期的诗歌

台湾新诗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孕育和影响下诞生的。五四运动不仅为台湾新诗孕育了反帝反封建的健硕诗胎,而且为台湾新诗培育了发难之人。台湾新文学之初,张我军、黄朝琴、黄呈聪等新文学的开创者,均到大陆学习、考察、旅游。张我军创作了台湾新诗史上第一部诗集《乱都之恋》,并将五四文学新军引进了台湾,发起了台湾的新旧文学论战,打败了旧文学,新文学在旧文学的废墟上诞生。黄呈聪、黄朝琴在大陆调查后,在台湾发动了白话文运动,确定了白话文为台湾新文学的表达工具。《台湾民报》发表了许多介绍大陆新文学运动的文章,第101号和102号发表了刘梦华的《中国诗的昨今明》一文。介绍大陆新诗的来龙去脉。《台湾民报》于1925年3月发表了张我军的《诗集的解放》一文。理论的指导和推动,对台湾新诗的诞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台湾新诗诞生的一个更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的呼唤。台湾自1895年割让,反对日本占领的武装斗争此起彼伏,三日一小战,五日一大战。旷日持久而无后援的抗日战争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惨痛,不得不在梁启超的建议下,由武装抗日转为非武装抗日。非武装抗日中文学成了主力军,台湾新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台湾最早出现的新诗,是追风(谢春木)1923年5月创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赞美番王》、《煤炭颂》,《恋爱将茁壮》、《开花之前》),发表于1924年4月10日出版的《台湾》杂志上。这虽是用日文写成,但并不影响它成为台湾泥土中长出的第一丛诗苗。虽然这是第一丛诗苗,但它并不孤单,它刚刚拱出土层,其他诗苗也如雨后春笋钻出地面,和追风的《诗的模仿》一起成为第一批拓荒的勇士,装点子台湾诗坛春天的诗人和作品,主要有:施文杞的《送林耕余尹随江校长渡南洋》(《台湾民报》1卷12号1923年12月)、《假面具》(《台湾民报》2卷4号1924年3月)。杨云萍的《桔子开花》(《台湾民报》2卷7号),《这是什么声音》(《台湾民报》2卷15号)。张我军的《对月狂歌》、《无情的雨》分载《台湾民报》2卷8号1924年5月和2卷13号1924年7月。由杨云萍和江梦华创办的中文刊物《人人》杂志,于1925年3月举行了台湾文学史上首次新诗征文比赛,选出十余家诗20首,在该刊第二期发表。张我军的诗集《乱都之恋》于1925年12月在台北出版,《台湾民报》于1926年11月征集新诗,获诗50余首,经评选,崇五、器人、黄石辉、黄得时、沈玉光、谢万安等人的10首入选。这是台湾第一次评选诗的活动。新诗诞生初期,在《台湾民报》上发表诗作的诗人还有赖和、杨华、虚谷、泽生、纵横、杨守愚等。这些诗人中张我军、赖和、杨华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张我军的《乱都之恋》是描写他早年在北平读书时,与同班同学罗心香的爱情故事。乱都,是指1923年前后正值奉直军阀混战,人心惶惶的北平。该著在描写作者恋爱受阻,双双私奔,抗击封建婚姻,争取婚姻自由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屈斗争精神,和作为一代五四新青年的新思想、新行为。诗的情感真挚,行文明白流畅,但有直白和直露之弊,这是新诗幼年期的通病。赖和是个风暴型诗人,他的诗是号角和呐喊,充满战斗激情。他的代表作《觉悟下的牺牲》、《南国哀歌》、《低气压的山顶》充溢着时代精神和革命气概。他大气磅礴地号召人们起来变成革命狂飚,去毁灭那旧世界,为革命欢呼,为人类祝福。赖和的诗是典型的革命者之歌。杨华是台湾新诗奠基初期最卓越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是与贫病和民族敌人交战中的产儿。如果说赖和的诗是高亢的战歌,杨华的诗则是凄沧的控诉;赖和的诗是掷向敌人的利剑,杨华的诗是抽向敌人的鞭子。他的《黑朝集》五十三首,是他人格的体现。诗人以大海之黑潮暗示日本人入侵的黑潮,黑潮虽然凶险,但中国人不会向黑潮屈服。中国人的反抗是新生之火:“只要是新生的火/她便能燃起已死的灰烬”。杨华曾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本人逮捕入狱,并在日本人的迫害下活活饿死,但他的中国人的志气永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