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台湾文学史
14789800000017

第17章 台湾女性散文的勃兴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女作家,成为台湾散文创作的重要力量,成绩斐然。活跃在散文领域的主要有“五四”时期的苏雪林、谢冰莹,还有在移居台湾后登上文坛的琦君、张秀亚、徐钟佩、罗兰、林海音、胡品清、钟梅音等,她们以创作的实绩推动台湾散文的起步与发展。

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学浸染的女作家们,渡海来台后,面对统治当局对“反共文学”、“战斗文艺”的倡导,她们无形中保持一种对政治的距离感,恪守自我心灵的田园,创作抒发思乡怀旧之情,品味亲情人生的艺术散文,在喧闹一时的政治文学氛围中独具品格。

苏雪林(1897—1999),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功力深厚,才情灵秀,散文有袁枚风格的印记。描写自然之美、家国情思的《黄海游踪》,融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实,身游与神游于一体,令人读文而神往,谢冰莹(1906.7.—),曾戎装为女兵,历经坎坷,她的《从军日记》、《一个女兵的自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到台后创作《爱晚亭》、《绿窗寄语》等颇负盛名,作品表现率真诚实,全无闺秀的缠绵,形成朴素直白,晓畅自然的写作风格。

琦君、张秀亚、罗兰、徐钟佩等是此时散文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作家。她们出生在“五四”运动时期,琦君出生在1917年,张秀亚、罗兰、徐钟佩都出生于1919年。来台后,琦君、张秀亚做过或兼过学校教师,罗兰与徐钟佩都是新闻工作者。她们的散文创作大多起始于50年代初,此后创作不辍,不仅在散文方面成就卓著,还创作小说,获得多种奖项,深受文学界称誉和读者欢迎。

琦君被称为“20世纪最有中国味的散文家”,得力于作者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她在之江大学读书时曾受业于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古典诗词的功底融入散文创作,散文选材大多在童年生活、故土风情、亲人师友间,表现自我经历和经验。深受中国传统道德熏染和佛教、基督教影响,琦君的散文创作突出“爱”与“美”的主题。《毛衣》、《髻》满蕴着对生活的挚爱和对人的真诚、宽容,表现出温柔敦厚的风范。琦君的散文常以小说笔调叙事写人,选择自己经历过、难以忘怀的事件,思索其中凸显的人生奥秘和生命意义。语言表达如行云流水,飘逸自然,古语、口语、对偶、排比、引语交替运用,工整中见变化,散文中有韵文的效果。

张秀亚的散文以诗文并茂而为人称道,名扬海内外文坛,她在执笔为文时,企图表现自己精神生活中最深邃的部分,写出灵魂中的声音。多取材于个人经历和与此相关的世态人情,以一颗真纯的心,在极平凡、普通的生活物象中发现蕴含着的美,表现人生的真谛。张秀亚的散文多饱含深情,亦富含哲理,如《风雨中》、《父与女》、《种花记》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使她善于营造诗的意境,《心灵踱步》、《杏黄月》等的意境深远而飘逸,张秀亚散文的语言。颇多清词丽句,尤其比喻的出色生动,收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罗兰(1919~),原名靳佩芬,河北宁河人,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后任音乐教员、广播电台节目制作人、编辑等职。1948年赴台。罗兰长于散文创作,出版《罗兰小语》、《寄给飘落》、《早起看人间》、《寄给梦想》、《夏天组曲》、《生命之歌》、《寂寞的感觉》、《现代天伦》、《访美散记》等十余本散文集,也写作小说《飘雪的春天》、《西风古道斜阳》、《岁月沉沙三部曲》、《蓟运河畔》、《苍茫云海》、《风雨归舟》等。

与同时代的女作家一样,罗兰的散文选材于亲身经历的生活琐事、随感杂思。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使她更接近社会现实生活,接近普通大众。她的散文创作充溢着强烈的现实感和大众意味。罗兰以现代都市女性热切关注现实生活的眼光写出一批评论社会,追踪热点的散文,以中国知识女性温柔丰富的情怀写出一批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表现出知性与感性交融的艺术风貌。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罗兰的职业敏感和社会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她的知性散文涉及的社会问题非常广泛:婚姻、家庭、爱情、亲情、修养、读书、娱乐;社会热点、人生价值、伦理道德、生态环境……无所不包又具独到见解。《罗兰小语》中有对奋进者的勉励,对迷惘者的引导,对失意者的抚慰,评点爱情婚姻,涵咏人生意义,指陈社会陋习。虽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深刻精警,但对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面临学习或工作压力苦恼的青年有引导和启悟作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风靡了无数读者。

罗兰散文的哲理色彩来自她对人生、历史、文化传统的思考和感悟,《中国诗画中的老人与童子》、《无为与不争》、《哲理如诗》等文中颇多真知灼见,《顾此失彼的现代女性》写出现代女性在事业与家庭双重压力之下的两难处境,揭示现代社会男女关系和家庭责任观念上的新变化。

罗兰散文中歌咏自然,抒发情怀的内容占相当比例,表达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浓郁的诗情。《夏天组曲》8篇散文生动地写尽夏季这个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的生命之力和风韵情致,表现作者赞颂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罗兰笔下大自然的晨、雨、树、小路、绿草、鲜花、清流、山峦等自然形象的反复显现,《声音的联想》表达出她对繁乱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罗兰散文的语言文字朴实自然,清朗明快,具有成熟之美。评点时事时,议论说理干净洒脱,富有哲理;歌咏自然,追怀往事时,则温婉清丽,情深意切。总之,理性与感情的结合,使罗兰的散文既说理又言情,在矛盾和谐中形成美的创作。

徐钟佩(1919年—),江苏常熟人。1940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1945年由中央日报派驻英国任记者。22年海外生活的经历,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她的散文跳出一般女作家的生活和思想局限,更多地贴近社会生活和时代风云,表现出视野的开阔和思考的严肃。主要作品有《英伦归来》、《伦敦和我》、《英伦闲话》、《台北七月谈》、《追忆西班牙》等。

习惯以记者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徐钟佩以新闻写实的笔法来创作散文。《浮萍》记叙一批知识分子和公务人员初到台湾时无所事事的闲聊生活。作者丰富的阅历与写实性,使她的散文具有人生风情和社会风俗画般的审美意味,尤以描写异国生活的散文最突出,如《一日几茶》详细介绍了英国人用茶的习俗规矩,从中窥见英国人的传统文化特征。

角度的新颖、思想的深刻和感觉的敏锐,是徐钟佩散文的主要特色。夹叙夹议,是徐钟佩散文常用的手法,用笔从容舒放,语言简洁明快,都为她的散文增添自然流畅的特色。